2005/05/17 | 人性的“善”本源及对完善人性的追求——儒家人性论与教育人性目标追求
类别(读书有感) | 评论(0) | 阅读(792) | 发表于 16:58

一、问题的提出
关于“人性”问题的争论是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史的主线之一。按照张岱年先生的观点,儒家人性论可以分为几个时期,即:“先秦是各种性论并起而纷纭无定说的时代;前汉则是性有善有恶论占优势的时代;后汉至唐是性三品论占势的时代;北宋至明中叶是性两元论占势的时代;明末至清是性一元论占势的时代。” (P250)可见,中国古代儒家关于“人性”之辨是非常激烈而且是各执一端,这也为后人关于中国传统人性论的研究带来了众多理解上的分歧和学术上的相互质疑。究竟“人性”是什么?众多的人性论观点之间有无共同之处?人性论主张对各时期儒家的文教思想有何指导作用?
二、儒家“人性” 的共同本源——善
(一)中国古代儒学对“人性”本义的认识是基本同一的
后世许多学者研究认为,中国传统儒家各派对“人性” 的认识是不一样的,他们各自不同的“人性”所指称的对象也是有区别的。如清代阮元、民国傅斯年、新理学家徐复观、当代学者张岱年等先生虽相互之间所持观点有异,但都认为中国哲学史上关于人性的界说是不一样的 (P1-4)。在这里,笔者比较认同西南师范大学廖其发教授在研读了大量的文献典籍,借鉴甄别了古今学者的研究后所得出的结论,即:“中国古人对‘人性’本义的界定在文字表述上有一定分歧,但其抽象意义是基本一致的,其所代表的认识对象是基本同一的,中国古代人性论所要争论的问题也是基本同一的。” (P6)在其著作《先秦两汉人性论与教育思想研究》中,花了大量篇幅,把从先秦到清中叶的人性论的主要观点作了一个详尽分析,得出:“‘人性’特指人之‘性’,其本意是指人天生的资质或天赋素质。” (P93)而且明确提出,古人讲的“人性”与现代人所讲的“人性”是不一样的。中国古代人性论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人的天赋素质的内容及其发展变化,即主要探讨人的发展问题,而现代人性论主要是讨论人有何共性,由和本质等于人的发展无直接关系的问题 (P96)。
廖其发教授的这个研究成果也为理解中国古代“人性”的本源提供了一个有力的理论基础。
(二)古人研究人性论之目的
中国古人何以会提出人性论并有如此持久而激烈的纷争?而且主要争点仅是性善或性恶的问题,并不详论人性之实际内容。对于这一问题,张岱年与廖其发两先生都持有相类的看法。即,“自来论性者,并非专为研究性而研究性,而是为讨论修养、教育、政治,不得不讨论性。” (P250-251) “关于‘人性’的讨论既是教育问题,也是政治、哲学、伦理、法律、宗教等领域的基本问题,但主要还是教育哲学的问题。” (P94)恐怕也正因为如此,中国古代的人性论与各家的教育主张紧密联系,各家虽持人性主张不同,但最终都指向了人性的可以完善发展,可以最终达到一个共同的“善”的境界。
(三)“善”是各种“人性”主张的共同类本源
关于人性善恶问题,在儒家先驱孔子那里并没有明确的说明,他只是简单的说了一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却留给了后学无限的遐思和纷争。导致了后有尖锐对立的孟荀“性善”、“性恶”之争,还有性有善有恶、无善无恶、善恶相混等观点。
根据廖其发的研究结果,虽然古人各持不同观点,但大家对一个命题都是认同的,即“生之谓性。 ”是“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 ”即人性是天然的、自有的东西、特征、特性或资质,即人的天赋素质或天生资质。这是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所共有的“人性”的“类”特征,就这个“类”特征来说,其性是善的,这是一个无法否认也无需证明的前提设定。因为,当我们说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其性是善的,是意指人类的存在从总体上来说是符合人类的目的的,是符合人类希望其应该的样子的。如果我们否定这个前提,认为人类之性是恶的,那就等于说人类的存在根本不符合人的目的(这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人类整个就不是人所希望其应该的那个样子,这就等于完全否定了人类本身,人类的存在就没有意义。即使主张性恶论的人如荀子,目的仍然是要求人们“化性起伪”改恶从善,这本身也还是说明人性是善的,至少说明持论者本人是善的,如果说连持“性恶论”的人自己都是性善的,又怎能证明其他人是性恶的呢? (P66-67)
台湾学者项退结也认为:“荀子本来就不应说性是恶的:性如果本来是恶,也不可能与伪相合而造成善果。 ”而且荀子说:“今人之性,生而有耳目之欲。 ”说明“欲”是与生俱来的人之本性,是“不可去” 的;又说:“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可见,荀子似乎并不认为人性本来具有之情、欲是恶的,而是“求而无度量分界” 所导致的恶果,故在《正名》篇中荀子说道:“故虽为守门,欲不克去,性之具也。虽为天子,欲不可尽。欲虽不可尽,可以近尽也;欲虽不可去,求可节也。……道者,进则近尽,退则节求,天下莫之若也。 ”显然,荀子在这里所表达的是:只要与被控制在“近尽”和“节”的“度”内,欲本身是并无所谓善恶的。不但如此,还可以与伪相合达到善的境地。
到了宋明理学那里,更是赋予“性善”以超越意义上的内涵,就是从“生”之自然目的意义上说“性”,“善”就是“生”之目的的真正体现。“生”是自然的最高目的,也就是自然界至高无上的“善”,在此意义上,可以说是“至善”,落实到人身上,就表现为富有道德意义上的“善”的人性 (P216)。
三、完善人性的追求——“止于至善”
如前所述,古代儒家探讨人性论的目的还是为了政治、教育、修养等问题。故人性论的探讨只是他们阐发自己政治、教育、修养等主张和见解的前提。并且认为,通过后天的学习、教育等过程,人性可以向更加完善的境界发展。正如《大学》开篇所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止于至善” 是其“修身、其家、治国、平天下”的最终目的。
正是出于这种思想,许多思想家都提出了自己关于修身、受教,以至于达成“圣人”、“君子”之理想的规划。如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虽没有直接说明性的善恶,但孔子同时提出了“仁”作为最高的道德法则,同时“仁”也是人之可欲的——“我欲仁,斯仁至矣。” 通过后天的学习、受教和个人努力,是可以达到“仁”的。而且,孔子在对自己的一生进行描述时,我们也可以感觉到他对自己一生奋斗所达成境界的自豪之情,“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里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表明孔子七十以后自己的所思所行都能够体现“仁”、合于“礼”,能够达到从心所欲的自然境界了,这种境界不就是儒家一贯追求的“止于至善”么?我想,这似乎可以理解为是孔子对自己的高度评价了。
记得好像是保罗•朗格朗说过一句话,和孔子的这句话倒是有异曲同工之妙,他说:“一个人,只有在他临死之时,我们才能说他真正成为一个人了。”这个时候的人才是在各个方面发展到最成熟的阶段,才是人性“至善” 的真正能体现。所以,儒家“止于至善”的人性目标始终是我们所不断追求的。

参考书目:
[1]    张岱年著:《中国哲学大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2]    廖其发著:《先秦两汉人性论与教育思想研究》,重庆,重庆出版社1999年版
[3]    徐克谦著:《先秦儒学及其现代阐释》,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    台大哲学系主编:《中国人性论》,台湾,东大图书公司民国79年(1990年)出版
[5]    蒙培元、任文利著:《国学举要(儒卷)》,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6]    姜国柱、朱葵菊著:《中国历史上的人性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7]    朱贻庭主编:《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版
0

评论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