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D艺术网首页
商城
|
资讯
|
作品
|
博客
|
教程
|
论坛
登录
注册
加为好友
发短消息
来自:安徽-淮南
性别:先生
最后登录:2010-07-07
http://junhel.5d.cn/
没有情趣的人
首页
|
新闻
|
话题
|
博客
|
相册
|
艺术作品
|
社交关系
|
留言板
|
社交圈
2005/05/17 | 正视教师流动现象
类别(教育散思)
|
评论
(0)
|
阅读(130)
|
发表于 16:43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
而教师流动现象却是多年来在教育领域中人们所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之一。由于一直以来教师流动的方向主要是从农村流向城市,由经济落后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呈现一种非正常的、地区间失衡的状态,给经济落后地区尤其是农村教育带来了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社会上对教师流动这一现象多以具有鲜明道德价值评判的色彩来看待,甚至有一些评价涉及到了对处于流动状态中的教师个人职业道德的批判和怀疑。
不可否认,这些观点从各自角度出发确有一定道理,但也不能不看到,由于在评价时带有浓郁的感情色彩而不可避免的显示出看待问题的片面性,以及对于流动状态中的教师评价的不公允性。本文中,笔者尝试尽力从一个比较冷静而客观的角度来正视教师流动现象,对之进行一肤浅剖析。
一、教师流动现象的归因分析
不可否认,的确存在有些教师的流动是出于无志于此,不想从事教育事业,对于这部分人也没有必要放在我们的范围之内。更多的教师则是把“教师”这一职业当作一辈子的事业来追求的。但在这里,我们首先必须把教师看作一个人,一个普普通通的社会个体来分析。
(一)经济落后地区教师物质生活条件的艰苦
作为一个普通人,教师的行为动机和其他人没有区别,基于各种现实需要的满足而行动。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当前最迫切要满足的需要,是个体采取行动的直接驱动力。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落后地区的教师收入不仅比经济发达地区的同行低,而且相比同地区其他行业的收入也低。在这个横向比较中经济落后地区教师收入显得太低了,于是冲突加剧。正如有的教师说“几十年教龄的老教师的收入比不上一个摆小摊的。”“教师辛苦挣钱少”。当前大部分教师理应说维持生活没有问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而造成了矛盾,一些地方教师工资一拖再拖,日常生活都成问题。尤其是一些穷困地区农村教师,每月仅百余元还拿不到手。教师劳动付出的多而得到的收入少,与其它有的行业相比差距明显很大,所以心理极不平衡,致使一些人当教师不安心,出现了能转行的转行,能换学校的换学校,不能转行也不能换学校的就“混日子”。
(二)学校基础设施落后、匮乏,严重教师专业发展,伤害教师的事业理想
《中国教育报》2002年9月1日刊载的《一名乡村教师的苦恼》一文:“我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村教师(出生在农村,任教于农村),从教已12年。作为一名正规师范毕业的人民教师,我觉得,从教越久,苦恼越深。我1988年毕业于湖南一师,知识基础自认还可以,教学技能也还不差,可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太快,教师培训远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对电脑、上网、证券等新知识,我无法向学生提供一个深入浅出的解释;教学技能呢?城里使用电脑、实物投影教学,我这个县级一等奖获得者至今还没见过这些东西!也许农村太落后,也许教育太落后,总之,目前在农村,考分高的班级或者学生就是优胜者,而不管任教者是采取什么方法教出来的。这给正规院校毕业的老师带来极大的压抑,他们只能违心地泯灭学生个性与心智,随大流跟着应试教育的指挥棒走,否则会被教育行政部门斥为‘不称职’;正常待遇(实现)遥遥无期。”这样的情况也是导致一些事业有追求、希望价值自我实现的教师流向条件好的学校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落后的管理体制,降低了教师对学校的认同感和满意度
“集团成员身份的吸引力并不仅仅在于一种归属感,而在于能够通过这一成员身份获得一些什么。” 教师作为学校这一非盈利性学习型组织中的成员,他所依凭的当然不仅仅是对于学校的归属感,同时还应包括物质利益、专业发展、民主权利、社会尊重等其它方面。而经济落后地区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和学校管理制度的改革相对于经济发达地区也稍显落后,如教师缺乏培训机会、学校管理封闭化、行政体制官僚化、校长负责制变为校长独裁制、缺乏民主开放的学校氛围等等,导致教师对所在学校的认同感和满意度都非常低。正如奥尔森所说:“不去增进其成员利益的组织往往会消失。” 而在学校组织不可能消失的情况下,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不能“用手投票”情况下,教师只好转而“用脚投票”。
总之,教师流动的原因最终可以归结为一点,即对生存现状的不满。许多人认为是教师流动导致学生成为最大的受害者,其实深入反思一下,在这些教师没走之前,这些学校的学生其实早已成为受害者了,很难想象,一个对自己生存状态极度不满、心不在焉、一心想走的教师还会全身心的投入到当前的教育工作。所以,学生是最大的受害者,但根本的原因不再流动的教师身上。
二、解决教师流动问题的对策性建议
(一)转变观念,正确认识教师流动现象
因为有着上述原因和现象,人们往往把教师流动看成是件坏事,实际上,在开放的社会里,人员的有序流动既是正常的也是合理的。能够出现教师流动的现象本身已经说明了我们的社会已经在进步,已经走向了开放。只是作为政府和学校管理部门,应该制定更合理、更科学的政策,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经验,保证教师的流动趋于制度化、正常化。日本的教师“定期流动制” 就是可以借鉴的经验之一。如,以法规的形式确定教师定期流动的制度;各省市根据实际情况限定流动对象的条件;新任教师工作满一定年限,必须流动,且发达地区的教师原则上应流动到落后地区。现在,若干发达国家都已把教师定期轮换制度作为促进地区教育均衡发展的一项重要制度。
(二)加大投入力度,实现学校管理民主化,提高教师的认同感和满意度
宏观层面上,政府应该加大对学校教育的投入力度,尤其是加强对经济落后地区的扶持,提高这些地方教师待遇水平,改善教育设施条件,创造良好的学习工作环境。
从学校自身建设来看,应加强学校的民主化管理,提高教师的参与程度。“研究表明:教师影响大的学校更能激励教师,使教师提高工作效率并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当学校的气氛更开放、更易于参与时,教师的满意度增高。” 在当今的学校变革中,分权和民主化管理是总的趋势,学校可以通过设置教师委员会、增强教代会和教研组的职能等途径来增加教师参与管理的机会和权利。同时,还要处理好学校管理的行政权和教师的专业权的关系,帮助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管理主要体现为集中的层级管理形式;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工作中更多的表现为要求专业自主和自律,对自身的专业发展有强烈要求。以校长为代表的行政管理者要意识到学校作为专业性学习组织的特点,协调好行政权与教师专业权的关系,努力给教师创造一个宽松而积极的环境,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进修等专业发展机会。
当然,在重视上述对策的同时,我们不能忘了还有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即,加强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巩固教师对本职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对事业的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尽力做到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情感留人,以促进教师合理流动,达到落后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保证这些地区的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美]曼瑟尔•奥尔森著,陈郁、郭宇峰、李崇新译:《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版,6
同上,5
郁琴芳:“日本教师‘定期流动制’对我国教师流动的启示”,《中小学管理》2003(8),54-55
[挪威]波•达林著,范国睿主译:《理论与战略——国际视野中的学校发展》,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16
0
评论
Comments
日志分类
首页
[284]
教育散思
[47]
读书有感
[7]
信手摄来
[7]
边读边记
[9]
心猿意马
[65]
英语学习
[29]
我的收藏
[53]
我的流水账
[12]
教育网摘
[39]
我的家乡
[5]
课程与教学论教案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