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5/16 | 论重点学校应当停办
类别(教育散思) | 评论(0) | 阅读(34) | 发表于 23:17

孩子能在什么样的学校上学?这是作为家长最关心也最头痛的事。尤其当自己的孩子学习不是那么太理想时,费尽心思、削尖脑袋把自己的孩子弄到“重点中学”或“重点班”去,成为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这种状况早已成为众所周知的一种社会现象,大家都在这么做,好像都已习以为常。
但我们如果认真追问一下,当初为何会有重点学校的划分?它起了什么样的作用?今天它还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吗?它还有继续存在的必要吗?我们会发现,无论从它的历史使命,还是从它在今天社会上所起到的真正影响来看,都可以下这样一个结论:重点学校应当停办了。
首先,让我们来追述一下如今这些重点学校建立的历史。文革结束后,国家处于百业待兴的局面,而教育的整体状况不能很好满足国家建设的人才需求。在这种背景下,1978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发出关于建好一批重点中小学的试行方案的通知,决定在全国办好一批重点中小学。以利于整合教育资源,集中力量抓好重点中小学建设,尽快培养符合国家建设需要的精英人才。这个举措在当时是符合我国国情和发展需要的,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输送了大批高素质的人力资源,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但是今天,我国的教育事业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国家建设对国民素质的要求已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我国正从人口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努力迈进。大众教育思想深入民心,国民要求保障自己的受教育权、维护教育机会平等、追求教育公平,提升全体国民整体素质成为时代发展的需求。人为地将学校分为“重点”和“非重点”显然已不能顺应时代潮流,不符合大众教育的需要,应该被历史所淘汰。
第二,重点学校是教育不平等的温床。由于历史原因,使大多数重点学校先天的得到令人羡慕的扶持,它们占有了丰厚的经费和物资,网罗了大批优秀的教师,吸纳了大量素质拔尖的学生。在教育经费总投入有限的这块蛋糕上,非重点学校们的经费和物资就显得相对不足;教师队伍人心不稳,稍有作为就想“往高处走”,到条件好的学校去;在校学生也就无法享受到应该获得的公平受教育权利。这就在教育中形成了“马太效应”,造成“好学校”越来越好,“差学校”越来越差的恶性循环的怪圈。导致了严重的现实上的教育不平等,那就是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教育资源占有的不平等、教师教育权的不平等和学生受教育权的不平等。
第三,重点学校是教育腐败、社会风气败坏的温床。如本文开篇所述,由于重点学校在数量上是少数,家长们为了让子女能够进去就读必然使出浑身解数(尤其是子女的学习状况不太尽如人意的家长),于是就伴生了许多见不得光却人人都知道的所谓“做工作”或叫“运作”。这些大部分其实就是教育领域中的“钱权交易”、“权权交易”等腐败现象。另一方面,非重点学校为了争夺有限的教育资源,也使尽招数,想尽办法给自己学校戴上各种名目的“光环”,如“××示范学校”、“××实验基地学校”、“××大学合作办学基地”等等。虽说这些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生存的无奈举措,而且确实有许多学校是凭借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的货真价实的“牌子”,但也确实有一些是通过些见不得光的“暗箱操作”产生的。如此种种,既浪费了有限的教育资源,又导致了许多腐败行为的产生,败坏了社会风气。
综上所述,由于历史原因而产生并且作出过历史贡献的“重点学校”,应该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历史使命的完成而还给历史了。今天的教育更需要一个公平的环境,今天的学生需要享受公平、平等的教育。
(已被04年11月9日《教育时报》采用)
0

评论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