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D艺术网首页
商城
|
资讯
|
作品
|
博客
|
教程
|
论坛
登录
注册
加为好友
发短消息
来自:安徽-淮南
性别:先生
最后登录:2010-07-07
http://junhel.5d.cn/
没有情趣的人
首页
|
新闻
|
话题
|
博客
|
相册
|
艺术作品
|
社交关系
|
留言板
|
社交圈
2005/05/16 | 理性与悟性结合,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类别(教育散思)
|
评论
(1)
|
阅读(259)
|
发表于 23:16
“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 ”,“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即我们所熟知的“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的成语,形容人很聪明,思维非常灵活,在学习中能够触类旁通。这两个成语所体现出来的其实就是中国思维传统中所提倡的悟性思维。中国悟性思维传统及其价值在当今的教育改革实践中应到得更好发扬,并应将其与追求科学逻辑性的理性思维辩证统一起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指导我们今天的教育思维。
一、理性思维与悟性思维概要
康德关于认识含有感性(Sinnlichkeit)、知性(Verstand)和理性(Vernunft)三个要素或层次的理论更是规划了西方科学文化中理性思维的完整结构并得到了广泛接受。这种理性主要表现为抽象或逻辑的思维,包括归纳和演绎的思维。它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上,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统计,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揭示事物的普遍规律,抽象出事物的一般原理。这与西方社会中科学的发展史相宜的。而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却与其迥然而异:它无疑也含有理性主义的因素,但并不归结为理性主义;它较注重和强调悟性、直觉和体验,但又不归结为非理性主义和直觉主义。毋宁说,它在本质上更具有“悟性”的色彩,是“悟性主义”的。这种东方的悟性主义与西方的理性主义大异其趣,却又相映成辉 。
随着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的认知科学与思维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自己的理性是有限的,即人们信息加工的能力是有限的,人们试图按照理性行事,但是达到理性选择的能力是有限的 。不仅表现在自然科学方面,尤其在对社会和人类自身的认知上更是如此。中国哲学和文化中的悟性思维传统渐渐被重新发掘出来,在新的认识和研究框架下得到了展现。
思维科学对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之关系有一个直观的示意 :
思维分类(一)
思维形式的分类 生理学 心理学 思维形式
原有 新增
1 (推)理性思维
2 (感)悟性思维 左半脑功能
右半脑功能 抽象思维
形象思维 逻辑
想象 直觉 灵感 定势,习惯
联想
美感
思维分类(二)
甲 创造性思维
非创造性思维 悟性思维
理性思维. 定势思维
乙 创造性思维 求异思维
(定势的突破)
非创造性思维 定势思维 发散思维 多向及反转思维
收敛思维 正向思维
丙 创造思维 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的结合或辩证统一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司职理性和悟性思维的生理、心理机制是不一样的,它们各自的思维形式也不相同,各有擅长。对于创造性思维来说,应结合两种思维形式的特点,实现两种思维方式的辩证统一。
二、中国教育传统中的悟性思维之体现
前文说过,中国以儒家为主流,辅之以佛道的传统哲学和文化思维中非常重视思维,这体现在教育传统中也处处体现了对宇宙、对社会、对自身的体悟,在教育方法上也重视个人的内省、自发、顿悟等等。典型的如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思想。另如“君子求诸己” ,“吾日三省吾身” ,“叩其两端而竭” 等思想也都体现了这种悟性思维的特性。还有一个例子,充分体现了孔子在教育中启发学生自己去体悟,南宫适问孔子曰:“羿善射,□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南宫适自己从历史人物中悟出了仁的道理,对这点孔子极为赞赏。他觉得如果再说什么都是画蛇添足,于是闭口不答,使南宫适不敢洋洋自得。孔子在无言之中,也是能启发弟子的思维的。后世儒家在教育中仍然保持了孔子的这一思想传统。尤其是汉代以后佛道文化与儒家文化的相互影响与融合的加深,佛道思想中关于悟性思维的见解更是影响了后世儒家。
与儒家文化并行流传的佛道文化,在传播中兼收并取了儒家的思想,并保持自己各自的特色。象《老子》开篇提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佛家禅宗所提倡的“当头棒喝”、“顿悟”等等,都非常注重个人的“悟”。在个人对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体悟中求的真识,达到修为的至上境界。
三、教育改革中应渗透启发式思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我们的社会已进入或正在进入知识型社会,这是一个后工业的时代,人们逐渐从机械、刻板、枯燥的大工业生产中解放出来,开始更多的考虑自身与自然、与社会、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开始追求一种统一和谐的境界;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自身的人性发展,追求自身的解放。体现在教育中,以人为本、关注生命等理念深入人心。这些已经不是仅靠纯粹的科学理性所能解决的了。必须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启发引导学生去亲身体会、感悟,领会人生发展的真谛,这也是我们的教育所追求的极高境界。
即使在科学教育中,这种创造性思维的关键因素――悟性,也是必不可少的。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证实了在认知过程中的顿悟现象。如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门捷列夫的苯分子链的发现等等,都证明了科学研究中悟性的重要。当然,这种悟性思维的发展不是无条件的,如前所述,它必须与理性合理结合,才能发挥出创造的力量。
在我国今天的教育改革尤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应当处处体现这种充满悟性的启发式思想。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想象和感怀体悟空间,让学生充分发展他们的创造力,真正实现知识与能力并举、科学与人文并重,达到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目标。我们也已经看到了一些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具体实践正体现了这一方向。如,由接受学习转向发现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以及在这个指导基础上提倡的研究性学习等,都注重学生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培养领悟能力,发展悟性和理性并重的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论语•述而》
《论语•公冶长》
侯才:论悟性——对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和特质的一种审视,《哲学研究》2003年第1期,27-31
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35
梁桂明:思维的两重性及其向创造性思维的转化,《中国工程科学》2003年第5卷第2期,26-34
《论语•宪问》
《论语•学而》
《论语•子罕》
《论语•宪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0
评论
Comments
日志分类
首页
[284]
教育散思
[47]
读书有感
[7]
信手摄来
[7]
边读边记
[9]
心猿意马
[65]
英语学习
[29]
我的收藏
[53]
我的流水账
[12]
教育网摘
[39]
我的家乡
[5]
课程与教学论教案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