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D艺术网首页
商城
|
资讯
|
作品
|
博客
|
教程
|
论坛
登录
注册
加为好友
发短消息
来自:安徽-淮南
性别:先生
最后登录:2010-07-07
http://junhel.5d.cn/
没有情趣的人
首页
|
新闻
|
话题
|
博客
|
相册
|
艺术作品
|
社交关系
|
留言板
|
社交圈
2005/05/16 | 在“对话”中教学——一堂语文课的启示
类别(教育散思)
|
评论
(0)
|
阅读(160)
|
发表于 22:56
河南《教育时报》3月2日课堂版刊登了一位小学语文教师“今天,我上音乐课”的教学案例:这位语文老师在给学生上《让我们荡起双桨》一课时,听见几个学生在小声哼唱这首歌,于是老师在完成课程内容以后,应学生的要求用剩下的时间给孩子们教唱起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童谣,把语文课上成了一场生动活泼的音乐课。
笔者在这里不想讨论这位老师这堂语文课上得是否“成功”,也不想讨论语文课是否应该上得姓“语”才行,而是把关注点放在这位老师一个极细微的行为环节上,那就是这位老师“听”到了有同学在小声哼唱《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于是就有了后面的课堂活动形式的变化。试想:如果这位老师对学生发出的歌声充耳不闻,或当作破坏课堂纪律的事件来处理,将会出现怎样的结果?要么这堂课与其他的课没有任何区别,在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之后就平平淡淡的过去了;要么就是这几个孩子受到批评和处罚,在年轻的心灵里留下一片成长过程中的阴影。由此可见这位语文老师的可贵之处,她敏锐地捕捉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偶然因素,并能平等的对待学生,尊重他们的意见,采纳他们的想法,并利用自己的教学机智把这些因素纳入到教学过程中,成为促进教学效果的积极因素。这个过程,体现了现代教学理念所提倡的教学是以“学”为中心的师生互动过程,而这个过程是建立在以师生平等“对话”的教学氛围基础上的。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形式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传递式的教学,教师作为成人和知识占有者的权威,使学生有一种“压迫感”而不敢自由的抒发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按照保罗•弗莱雷的说法,教师成了潜藏在学生心灵中的“压迫者”,他们自己的意识逐渐被这种环境所“淹没”和“同化”,而要打破这种状况,驱除学生心灵中的“压迫者”的途径,就是建立“对话”式的教学。把这种对话建立在“爱、谦逊和信任的基础之上”,师生共同交流对世界的反思。记住,这种建立在“爱、谦逊和信任的基础之上”的对话过程中的教师和学生才是平等的、民主的和相互尊重的关系。基于这种关系的教室氛围则是自由和宽松的,大家可以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一种基本的信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每个人的存在都得到大家自觉地尊重,得到承认。
这种教室氛围下的课堂,教师以慎重的、礼貌的、倾听的姿态面对每一个学生,倾听他们有声的和无声的语言。教师在向学生讲话时,不仅能意识到自己的言语,选择合适的言语,还能同时有意识地专注地倾听学生的言语,其“讲述”的行为同时也就是“倾听”的行为。这样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能敏锐地把握学生通过有声或无声语言所传递出的信息,及时抓住影响教学过程的变化因素,在与学生的反复“对话”中达到相互理解,共同展开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戴维•伯姆在《论对话》中说“对话仿佛是流淌于人们之间的意义溪流,它使所有对话者都能参与和分享这一意义之溪,并因此能够在群体中萌生新的理解和共识。”这是一个使教学活动不断得到提升的过程,这种活动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更丰富,让学生的经验更深刻。它还促进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往和联系,构筑了一种民主、平等、团结、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
案例中这位语文老师给我们的启示在课堂教学中至关重要。我们许多教师已经习惯了按照事先准备好的教案上课,这些教案都是精心设计的,花费了老师大量的准备时间和心血;上课也是按部就班的,严格按照设计好的程序进行。即使是被同行们十分赞赏的、非常精彩的“一堂好课”,往往也是表面热闹纷呈、学生积极参与,而实际上还是教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究其根源,就在于教师没有真正“倾听”学生,没有与学生展开真正的“对话”,学生的参与也只能是限于表面上的热闹。它过于强调课堂教学过程的预先设定性、计划性和规定性,而忽视课堂教学过程的多变性、差异性、具体性等动态生成特征,导致课堂教学实质上的模式单一和僵化。因此,案例中的这位语文老师的教学在这个方面给了我们一个很大的提醒:要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必须从每一堂课开始做起,逐渐养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倾听学生的心声,与学生展开真诚对话,使之逐渐成为每个老师的教学习惯,打破原有精心准备的封闭式的教案,给教案适当“留白”,为自己和学生的对话交流留下空间。从课堂教学的细微处入手去推进课程改革。
链接:
今天,我上音乐课
(《教育时报》3月2日课堂版)
赵梅琳
我在语文课上当了一回音乐老师!还让我的孩子们“大大”地惊讶了一下!事情是这样的:
在学习《让我们荡起双桨》这篇课文时,我在揭示课题后,告诉学生这是一首歌的歌词,然后让学生打开语文课本,准备让孩子们自读课文时,却听到几个孩子在悄悄地唱歌呢!(其实,这也是我意料之中的)。
我悄悄走到她们身旁,“你们在唱什么?能不能大声点,让我们大家都听见?”
我本想让那些会唱这首歌的孩子露一手。但是令我失望的是——没声音了。
“难为情吗?我们都在一起这么长时间了,还怕什么?来,胆子大一点,唱起来!”我又一次“怂恿”着。
还是没有声音,看来我想错了,刚才这些声音只是哼哼罢了,基本都不会唱。
怎么办?嘿!只好自己赶鸭子上架啦!凭借着儿时曾经学过这首歌,只好硬着头皮自己唱啦!
“你们都不敢唱,我敢唱!”
——啊?只听到一片“惊讶”声;同时又看到了一张张“大吃一惊”的脸。
“怎么?不相信?还是不欢迎我?”我定了定神,“我在十几年前就学过这首歌啦!不过这么多年没唱了,唱得不好,请多多包涵!”
教室里顿时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那一张张小脸也由“惊讶”转变成“期待”。我清了清嗓子,唱了起来:“让我们荡起双桨……”又是一阵经久不息的掌声!
下课了,我还没走出教室,几个平时胆子较大一点的孩子开始嚷嚷了:“老师,教我们唱这首歌吧!”“老师,教我们唱吧!”
“好,我们学完课文,再教这首歌!”我满口应允。
第二节课的教学任务出奇的顺利,我也在后半节课完成了我的承诺——教孩子们学唱这首歌。本来打算把他们带到音乐教室,像音乐老师一样正儿八经地教,但是我从小五音不全,看见琴键就糊涂,为了避免“毒害”孩子们的视听,找了一盘磁带,和孩子们一起边听边唱,当了一回很不称职的音乐老师!
歌声,在我的教室里回荡着;歌声,在语文课上回荡着。我的语文课,在歌声中开始,在歌声中结束。
这次临时充当冒牌音乐老师的经历,也带给了我深深的思考。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每位教师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和巨大的挑战。作为语文教师,要博览群书,善于积累,才能在课堂上侃侃而谈,娓娓道来。在今天的大语文观下,还需要我们语文教师能厚积而薄发,才能在课上尽现语文学科的魅力。除了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以外,还要求我们尽量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览古今中外,观世界大千;略通琴棋书画,最好能歌善舞,这样才能适应新课程语文教学的要求,才能让语文课更有诗意,更具神韵!
(作者单位:郑州市纬五路第二小学)
0
评论
Comments
日志分类
首页
[284]
教育散思
[47]
读书有感
[7]
信手摄来
[7]
边读边记
[9]
心猿意马
[65]
英语学习
[29]
我的收藏
[53]
我的流水账
[12]
教育网摘
[39]
我的家乡
[5]
课程与教学论教案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