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5/16 | 关于新近合并升本地方师范院校生存与发展问题的思考
类别(教育散思) | 评论(0) | 阅读(193) | 发表于 22:47

10月11日的《中国青年报》以《部分地方院校成为考研基地》和《探访一所特别能考研的大学》报道了地方一般院校成为研究生生源基地的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引发了热烈的讨论。作为一个新近合并升本的地方性师范学院的教师,笔者对这个讨论非常关注。
对此做个深入分析,实际上正如华中师范大学周洪宇教授所说:“某些地方性高校有规模地组织学生考研,是在办学困境中的无奈选择。”新闻中所涉及的曲阜师范大学在国内地方性师范院校中无论从办学还是声誉方面都还算较好的,而为数不少的新近升本的师范院校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应更为突出。
一、内外交困的生存处境
(一)国家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和政策倾斜客观上挤压了新近升本地方性师范院校的生存空间
1993年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其他高等院校也要积极承担培养中小学和职业技术学校师资的任务。”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明确:“加强和改革师范教育,大力提高师资培养质量。调整院校的层次和布局,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探索在有条件的综合性高等学校中试办师范学院。”《教育部2003年工作要点》要求“加快建立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提高办学层次,推进师范院校改革,鼓励综合性大学开展教师教育。” 在这种政策导向下,许多高等学校建立了教育学院或类似的教师教育机构,参与到教师教育的职前和职后培养过程中来,由于这些学校本身的学科和教科研优势,对单一结构的师范院校竞争压力非常大。再者,国家为了增强我国高等教育在国际上的竞争实力,集中优势资源办好高等教育,先后搞了“211”工程、“985”工程等,给予这些学校以财政上的倾斜和重点扶持,旨在支持一批学科基础较好、科研实力较强的高校发展品牌,进一步增强办学实力,提升国际竞争力。在国家教育投入总数有限的情况下,客观上限制了地方院校的发展,造成了中国高校发展的“马太效应”现象。在这种状况下,新近升本的地方性师范院校所能得到的政府支持就更是有限。
(二)一些院校放弃自身优势,盲目发展,弱化自己长期竞争能力
前哈佛大学校长科南特说:“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一代一代人的质量。”那些世界知名的大学,很少有所有学科都能处于顶尖水平的,而是在某一学科或某几学科上取得领先,办出自己的特色。比如,一提起商学,就会想到哈佛商学院。反观我们许多地方性院校则是在发展中盲目追求“高、大、全”,不站在自身家底实力的基础上求发展,或者是眼睛只盯着五年后的本科院校评估工作,结果所所大学都像一个模子出来的一样,毫无特色可言。而盲目的攀比,扩校园、增校舍等行为所带来的资源损耗也给这些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潜在的威胁,危害自身长期的生存空间。再者,许多新近升本的地方性师范院校的管理体制还停留在原来专科或中等专科学校的水平上。管理落后,官僚主义盛行,服务意识差,重行政轻教学科研等现象普遍存在,教师的需要和权利得不到很好的满足和保障等等,这实际上是造成师资外流重要的深层原因之一。造成学校发展的后劲不足。
面对这重内外交困的状态,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管理者必须认真反思:如何走出困境,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有特色的发展道路来。
二、内修外攻,走出困境
我国正处于高等教育发展的时期,国家制定的一些重点发展战略和政策虽从眼前来看对地方性的普通高校暂时不利,但为了我国高等教育的长远发展,这些战略和政策不可能马上有所改变。在大环境不能改变的情况下,作为新近升本的地方性师范院校必须从自身实际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内修外攻,提升办学质量,改变自身所处生态环境,走出一条符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一)对外加强经营意识,积极参与地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从量上大大增加,从质上要求高素质和多样化。对高等教育的育人要求明显提高,作为地方性师范院校,应主动应对社会变革,在经营上学习借鉴企业经营管理的优秀经验,加强学校对外经营管理的意识和理念。
比如,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要求地方师范院校改变原来传统单一的育人模式,在坚持为地方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的前提下,应坚持走学科多样化的道路,主动参与到当地经济科技的发展和建设当中,积极主动地寻求自我发展空间。应走出校门,到社会中去切实调查,与企事业单位等相关组织加强联系,了解社会对职业和人才的需求情况,改革学科建设,设立符合社会需要的专业;应与相关社会组织建立资源共享机制,互相取长补短,加大与社会共同办学的力度;应利用国家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改革,根据社会需要和本校实际,实现教师聘用的多样化,一方面促使教师注重自身专业发展,另一方面可以解决新设应用型专业师资问题。另外,还由加大学校自身社会形象宣传,与地方经济组织搞好科研共建,做好所在社区服务工作等等。通过一系列对学校品牌的外部经营,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建设,树立起良好的社会形象,在政府投资有限的前提下,吸引地方资金投入和社会实体资金投入,为学校进一步发展拓展良好的物质条件和外部环境。
(二)对内深化改革,扬长避短,走特色发展之路
新近合并升本的地方性师范院校虽然相比非师范院校和其他师范大学以及综合性高校而言,有着培养模式单一,教学科研基础薄弱,教师素质亟待提高等不足,但也并不是没有其长处可言。只要牢牢抓住自身长处并对之悉心建设,还是能够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学科发展之路的。
比如,合并院校多由原来的地方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教育学院和中等师范学校等组合而来。在国家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提升中小学教师素质的形势下,坚持中等师范学校原有小学教师培养特点和优势,与原师专学校教师的相对理论优势特点相结合,对小学教育专业进行精心打造,创办优势的小学教育专业,培养优质的小学教育师资。而实际中,不少学校恰恰是把这一特点和优势主动放弃了,将原来几所学校的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重新整合,按照所谓本科院校的学科部门要求重新编制,结果使自身特点丧失殆尽,教学工作不能有突破性的发展。在科研工作上,同样应该坚持这种特色。地方性师范院校应利用和并前学校与地方基础教育学校的紧密联系资源,与中小学一起携手做教育科研,做符合地方需求和特色的、与地方教育教学实践紧密联系的科研。既提高了师范院校教师的科研素养,又有助于促进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对本校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更是能够起到催化作用。还可以进一步利用教育学院这一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基地,加强职后教育,形成一个联系密切、着眼长远,切实符合地方教育形势的教学、科研之路。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扬长避短,打造精品特色学科,辅之以多样化发展,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总之,在目前形势和条件下,这些新近合并升本的地方性师范院校的处境还是相对困难,学校自身的发展定位、管理模式、学科建设等等各方面都存在许多问题,远不止上述这些。只有在对内外部条件全面了解,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科学规划的前提下,充分合理地运用一切可用资源,才能使学校的发展建设走上正确的轨道,解决好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问题。
0

评论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