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1/19 | 穿越三千年时空,凝望蔡楚文化(金妤女士的历史散文)
类别(我的收藏) | 评论(0) | 阅读(357) | 发表于 22:29

(一)血脉·异乡人


每个生命都是不一样的,基因血脉注定了生命个体的不一样。
每座城池也是不一样的,历史文化注定了城池特质的不一样。
三千年的历史,不变的只有那星空。深邃浩淼的星空中记录了人间多少故事,凝望星空,似乎感到只有它才能把今天的我们与几千年的历史联系起来,只有它才能带领我们去寻找我们生命的根以及我们城市的根。
淮南这片土地的文明滥觞于三千年前。
三千年前的同一片夜空下,一轮蛮荒的月亮。一条河在芦苇与野草中静静地流淌,一种叫“淮”的短尾鸟一群群地栖息在河边,停止了白日的聒噪;偶尔有野兽的叫声,那是从山上如盖的森林中发出来的。弱肉强食的规则使山、水、鸟、兽处于一种自然状态下的平衡与平静。
这条奔流不息的河因为生存着大量叫“淮”的鸟,而以“淮水”得名。
最先打破这片土地自然状态的是周朝的分封。相对于周天子所在的中原地区,淮水两岸是荒野偏僻之地。周武王灭商以后大封天下的时候,是按功行赏、论资排辈的。在淮水旁的一片绿洲之上,被封为州来国,国民是从山东迁徙来的异乡人。
州来是个很少名见经传的小国,虽然小,但是终归是周的诸侯国,是中原文明的传承者,相对于还在荆山开启山林的楚国,它的地位和文化是“正宗”的。几百年之后,地处淮河北岸的州来又迎来了新的异乡人——蔡国从北方迁来。相比楚,蔡国的血脉更为“正宗”。
按照周天子封赏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楚国是子爵,迁到州来的蔡国则是侯爵。在《左传》等典籍中都称楚国国君为“楚子”,蔡国国君为“蔡侯”。地位低于蔡国两个等级的楚国,当时早已经是南方的大国。
楚兴起的时间与周崛起的时间大致差不多。商朝末年,周和楚分别在西方和南方开始发展,周强大的同时,楚也在强大。周武王灭商之后,因为楚的势力不可忽视,才把这个不属于同一礼制之下的楚国封为子爵。
楚虽为子爵但不是周的属国,蔡却是周天子的同姓诸侯国。蔡的开国者叔度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周武王“平天下,封功臣昆弟”,“封叔度于蔡”(《史记·管蔡世家》),蔡国开始在历史上浮现。叔度被史家称为“蔡叔”,蔡叔和周公一样都是当时周天子的弟弟。武王早逝成王即位周公摄政,升格为周天子叔父的蔡叔、管叔等人对周公的行为非常不满,从而发起了“管蔡之乱”。其结果,周公杀管叔,“放蔡叔,迁之”。这一个“迁”字,像是一种注定,又像是一种宿命,600年的蔡国历史是以“迁”为主线的。
蔡国最初建都于上蔡,后迁都于新蔡,最后迁到下蔡——在今天的凤台,蔡国在历史永远消失。蔡国的人民没有永久的家园,一代代人总会为随时都有可能的背井离乡而担心,一代代人也都在心里明白自己有可能是一座城池的异乡人。
因为,蔡国太弱小了!在强国争霸、烽火四起的年代,弱小肯定受欺。蔡国的国君只有一次次带着他的国民在强国的缝隙中求得生存。
血脉的正宗有何用?何况强大的诸侯国已经不把周王室放在眼里,春秋五霸也只是把周天子当作“以令诸侯”的工具。当蔡国亡国200多年之后,秦彻底把周推翻,建立了大一统的国家。
蔡国虽然在下蔡只生存了46年,但是,这四十多年的时间让淮河北岸的这块土地上建立了一个诸侯国的国都,让淮河北岸这块土地有了能够载入史册的机会,让淮河北岸的这块土地有了属于自己的历史与文化。
公元前447年,楚惠王灭蔡。淮河北岸的那座蔡国的都城又迎来了新的异乡人。

(二)呐喊·预言


蔡国的历史600年左右,楚国的历史则有800多年。
我们今天生活着的这片土地,几千年前,蔡国比楚国捷足先登。蔡国用46年的时间来经营淮河北岸当时名叫下蔡的都城,对淮河北岸这片土地浸润着自己的文化,使这块土地成为中原文化的承载者。
但是,只有46年时间,才刚刚成熟了一代蔡文化的继承拥戴者,蔡国就被楚国消灭了,淮河两岸成为楚国的属地。从公元前447年楚惠王灭蔡算起,到公元前223年秦灭楚,我们生活着的这片土地在历史上曾经有200多年的时间,接受并承传楚文化。
相比于中原文化,楚文化有着瑰异的色彩——不仅因为楚是三苗异族的旧壤,不仅因为楚没有实行中原国家的礼制,而且在视觉与感性上,楚是有别于建立在中原黄土地上的国家——楚国人民最初生活在山林深处,绿叶是他们身上的饰物,黑红的脸庞上闪动着机敏的眼睛,要与野兽争夺空间,要在大山中间求得生存,他们需要时时的呐喊——以高亢的声音彰显他们的力量他们的决心他们的信念,同时,呐喊也是一种抗衡,人与兽、人与自然的抗衡。
这种最初的呐喊到楚国发展壮大的时候渐渐演变成独特的歌舞;表现在屈原等骚客身上则成为楚辞的一种表达方式——招魂问天,上下求索。胸襟坦荡,胸臆直抒,不为长者讳,不为强者讳,这是宗法社会的文人没有胆量去效仿的。
屈原在世前100多年的一段时间里,孔子正在中原各国游说,曾经到过蔡国,并且曾被厄在陈国、蔡国之间;孔子的继承人孟子生活的年代也比屈原早几十年。孔孟的儒学在屈原时代,已经渐渐在中原国家有一定的影响。孔子尊周朝为正宗,倡导礼制,文章以温柔敦厚表其意。而屈原则不为此所缚,我手写我心,忧国又忧民,其忠贞之心,爱国之情溢于言表,“虽九死其犹未悔”。
屈原在担任楚国三闾大夫的时候,我们今天生活着的这片土地早已经成为楚国的国土。屈原自沉汨罗江后的37年,楚国迁都寿春,从此,淮河南岸有了一个叫郢的楚国都城,与当年的蔡国都城下蔡隔河相望。
从历史的纵向来看,隔河相望的不仅是不同时代两个国家的都城,还有两种不同的文化。
但是,当寿春成为楚国国都郢的时候,曾经是蔡国国都的下蔡早已成为楚国的领土了,新鲜的,浪漫的,没有太多约束的楚文化,在这片土地上已经替代了蔡文化。所以,当寿春成为楚都的时候,隔河相望的下蔡早已认同了楚文化——蔡文化浸润的时间毕竟很短,而且,没有永久家园的蔡国人民历来都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和顺变能力,蔡文化的生命力远没有楚文化的生命力坚韧和强悍。
楚,原本的字义是灌木;蔡,原本的意思是野草。灌木比显然野草强悍。巧合得很,今天的我们单从字面意义就看出了两个国家的强弱程度。实际上,楚就像是生长在深山里的年代久远的灌木,具有覆盖一切的力量;而蔡好像那长在平原狭小范围内的野草,遭受着周围其他植物的侵扰,面临着被吞噬的危险。而且,蔡立国伊始就“先天不足”,第一任国君姬叔度因发动“管蔡之乱”,“迁之”而亡。楚建国初期就有一种不屈不饶的气概,在荆山,楚国君带领人民“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在深山老林里艰苦创业的经历,后来成为楚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楚国壮大强盛的力量源泉。
迁都到寿春的时候,楚国已经过了最强盛时期,在令尹(宰相)春申君黄歇的治理下,楚国也达到过中兴,但随着黄歇被杀,楚国便走上了不归路。寿春作为楚国国都的时间有19年,19年虽然非常短暂(比蔡国都城下蔡还要年轻),但由于楚国与蔡国在历史上分量的不同,寿春比下蔡在历史上更有名气。
楚被秦灭后,楚国的民族精神并没有被消灭。楚遗民南公预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这个预言在十几年后得到验证。
秦统一中国后的12年,楚人陈胜、吴广率领农民起义,建立了张楚政权。楚遗民项梁、项羽、刘邦等纷纷聚众响应,中原大地掀起反秦风暴。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占咸阳,项羽全歼秦军主力,秦亡。

(三)问鼎·豪气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写出这句让上个世纪中国大地振聋发聩之言的毛泽东,具有楚人的精神风范。二千多年前,毛泽东的家乡湖南也曾是楚国的疆土。
楚国有多大?专家考证,在公元前323年至前312年,楚国是当时世界第一大国。这时的楚国达到了极盛的顶峰。屈原见证过楚的盛世,并亲眼看见了楚国由盛到衰的开始。
公元前311年,屈原奉命使齐,联合齐国共同抗秦。但是,国内却发生了一件屈原没有想到的大事——楚怀王听信谗言放了秦使者张仪,当屈原回到楚国,向怀王请求杀张仪以绝秦,合纵抗秦的时候,张仪已经逃之夭夭。
接着,秦师伐楚,占领了楚国的一些疆土。这之后仅过了三十几年,楚国国都郢就被秦军攻占。为保全清白之身,屈原自沉汨罗江。
又过了三十多年,楚国畏惧秦国逼近,迁都到寿春。二十年后,秦统一中国。
有历史学家指出,统一中国的真正功勋应该是楚国,因为,秦统一中国只灭了为数不多的几个国家,而楚国在800多年的发展史中,不断拓展自己的疆域,消灭的国家多达61个。
《战国策·楚策一》中记载了当时楚国的强大。苏秦说楚威王曰:“楚,天下之强国也。”当时的楚国疆域,北到中原,能饮马黄河;南到洞庭仓梧,融和南蛮各族;东西拥有长江淮河流域的广大地区。用苏秦的话来说:楚国“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
在春秋战国时期,任何一个有些国力的国家都有称霸中国的野心。强楚问鼎中原是一种必然。
世代楚君问鼎天下的豪气来源于他们先王们的胆量——据《史记·楚世家》记载,早在周成王分封楚国国君熊绎子男之田时,熊绎就很不买周天子的帐,说:“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并立他的三个儿子为三个王。此时的熊绎俨然以天子身份行使国事,这是当时的中原诸侯们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到了熊通为楚国国君的时候,他向周王室提出:“我蛮夷也,今诸侯皆为畔相侵,或相伐。我有敝甲,欲观中国政,请王室尊吾号。”在遭到周王室的拒绝后,熊通很生气,说:“我自尊耳。”于是就自称为王,史称楚武王。熊通开了楚国国君称王的先河,同时,也开启了楚国与中原分庭抗礼的新时代。
鼎,在古代中国是国家的象征,权力的象征。传说大禹铸九鼎以代表九州。后来,九鼎象征国器,只有天子才能铸造。
公元前606年,楚庄王亲自带领楚军挥师北伐,打到洛邑,观兵周郊。楚庄王公然问周朝九鼎的大小轻重,当王孙满告诫他“在德不在鼎”时,楚庄王豪气满怀地说:“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
但是,说这种豪言壮语的底气到楚国迁都到寿春的时候,已经不太足了。此时,从西方崛起的秦国正在进行着问鼎中原的大业。
即便这样,楚人的豪气仍然没有衰竭。因为问鼎中原,不仅是楚国世代国君梦寐以求的追求,而且已经成为一种民族意识,融入楚国人民的血液中。所以,当熊楚败于嬴秦,问鼎天下不成以后,楚地的人民“复楚”的心愿高涨,大泽乡振臂一呼,天下的楚人纷纷响应。陈胜、吴广建立的是“张楚”政权,项羽建立的是“西楚”政权。以至于后来建立的刘汉王朝,核心集团也还是楚的基因——刘邦是楚人,刘邦打天下的文武功臣,大部分都是楚地人。
即使失败,仍然豪气在胸。西楚霸王项羽就是一个经典的例子。当他自刎乌江的时候,他的豪气气吞山河!他这种被李清照称之为“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气节,正是楚人刚烈、强悍、英勇、坚毅性格使然。
楚人英勇好战、强悍无畏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司马迁在《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中分析出淮南王刘安等反叛的历史原因——淮南王的地盘是原楚国的国都和京畿之地,而荆楚自古以来就僄勇轻悍,好作乱。
司马迁承袭了周朝宗法社会史家的观点,排斥、看不起中原四周异族的国家以及他们的文化,这是当时的司马迁难以超越的时代和阶层的局限。

(四)隐者·人才


说什么经韬纬略,说什么学富才高,若遇到不贤之主,无人称好,任年华流逝了,不如放荡山水逍遥。
几千年前,有才华的人只有遇到赏识他的明主,他才能施展抱负,大展鸿图。反之,只有让自己放任于江湖——没有江河的地方可以归隐于山林。而像蔡国这样建在平原上的国家,壮志难酬者只有隐身在田间,做一个农民。有朝一日要是遇到一个贤明的君主,他还可以走出江湖,大济天下。
蔡国有隐者,而且,隐者还是些很有学问的人——他们自感比孔子都有学问。归隐于蔡国田间的这些人遇到了孔子,此时的孔子正在各国间游说,寻找赏识自己的明君,隐者遇到孔子虽然不可能被提携,但是却有得以载入史册的机会。
一生做的最大的官是鲁国大司寇的孔子,由于在鲁国无法实践自己的政治主张,在公元前496年开始了长达14年之久的周游列国生涯。那个时候,蔡国将面临楚国的攻击,举国迁徙到州来已经为时不远,国破家亡前夕正需要救国救民的英才,而蔡国的田野间却藏着自感怀才不遇的隐者,不知道是蔡国的悲哀还是隐者的悲哀?
孔子的弟子们在《论语·微子》中记载了孔子一行人遇到这些隐者的经过——
孔子和他的学生们来到蔡国的路上,看到一个高大的人和一个魁梧的人正在泥水里耕作。孔子叫子路上前去询问渡口在哪里。高个子的人反问子路:“那个驾驶马车的人是谁?”子路回答:“是孔丘。”高个子问道:“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的。”高个子说:“孔丘周游列国,道路熟悉,他应该知道渡口在哪里。”
子路又问那个魁梧的人,魁梧的人问清子路是孔丘的弟子后,说:“当今天下动荡混乱,谁能改变这种状况呢?与其为躲避暴君贼臣到处奔忙,不如避开整个乱世图个轻松自在。”说完,这个魁梧的人只顾自己耕作,不再理会子路,也没告诉他渡口在哪里。
这两个隐士只是没告诉子路渡口在哪里,而子路后来遇到的另一个隐者,则把孔子嘲讽了一通。
有一天,子路跟着孔子出行落在后面,遇到一个用拐杖挑着除草竹器的老人,子路问老人有没有看到夫子,老人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哪配做夫子?”说完,老人放下拐杖,拿起器具锄起草来。子路找到孔子后说起遇到的老人,孔子说老人是位隐士,并指责这位老人洁身自好,不出来做官是违反常伦的。
在春秋争霸的年代,各国都需要有用的人才,然而,有着一整套政治主张、政治思想的孔子,周游列国却没有一个国家重用他,究竟是为什么?
予生也晚,学识浅陋,只做些猜测:
第一,孔子的政治主张是否适宜那个战乱的、急功近利的年代?这里用老子话为佐证——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记载,孔子曾向楚人老子请教关于礼的学问。老子对他说:“你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往往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品德高尚的君子,他的外表谦虚得如同愚钝一样。抛弃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做作的神色情态和过高的志向,否则对自身发展是没有好处的。”老子首先就指出孔子倡导的思想过时的了;然后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巧的是,孔子在蔡国遇到的隐者,正是老子思想的身体力行者。
第二,各国的有识之士,包括国君,都认为孔子是难得的人才,是罕见的大才,要是重用他,按照当时的惯例,就是分封他。这些人担心一旦孔子有权有势就会“克己复礼”,恢复周的宗法强权,这样对想争霸的各个国家都不利。所以,没有那个国家能够重用孔子。
比如,孔子到楚国后,楚昭王想重要他,准备把七百里地封给孔子,就遭到令尹子西的反对:“孔子遵从三皇五帝的法令,继承周公的德业,大王如果任用了他,楚国还能世世代代安居数千里国土吗?”
第三,孔子是公认的人才,如果哪个国家想重用他,那么四周的国家就担心重用孔子以后该国强盛了,对四周会造成威胁,于是,想方设法不让孔子得到重用。
比如,蔡国和陈国听说楚国要请孔子去,担心孔子去了楚国,把楚国治理得更强大了,危及陈、蔡,于是,两国就共同发兵,把孔子围困在陈国、蔡国之间的荒野中。
由此,予认为,误孔子者,孔子也;厄仲尼者,仲尼也。

(五)美人·战争


“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
以上文字是最经典的描写美女的文字,这段有名的文字也使“下蔡”这座城池千古扬名。这是楚国辞人宋玉所作的《登徒子好色赋》中一段精彩的文字。
写美人,是楚辞一大特色。屈原笔下就常常把美人香草比喻为忠诚正直的贤者,他不但写人间的美人,而且还写传说中的神女。宋玉也如此。他们写美人的美貌,写美女的感情,夸张、比喻、排比,极尽所能,把美写得淋漓尽致,把情感写得浪漫缠绵。
可以说,楚国的文人是最擅长也最喜好写美人的;而中原的文人却不能那样铺张恣意地写美人,因为他们有宗法礼制约束着。孔子说:“发乎于情止于礼。”不能忘乎所以。
但是,中原各国的国君们却都擅长利用美人做文章——要讨好强国,就把美人送上;要吃了败仗,就把美人赔上;要拉拢一个国家,就派美人联姻……美人成了国家的武器,成了国君的工具。而美人也因此有可能温柔一场战争,也有可能挑起一场纠纷。
《左传》和《史记·管蔡世家》中都记载了蔡国和楚国之间缘于美人的一段纠葛——
公元前684年以前,淮水以南有个叫息的国家,它的地位和蔡国一样,都是周天子的姬姓诸侯国。蔡哀侯娶了陈国一美人,息侯娶了这个美人的妹妹息妫。这位成为息夫人的美人在蔡哀侯看来比她姐姐还要漂亮,简直是绝色美女。息夫人经过蔡国的时候,蔡哀侯对她言行轻佻,息侯知道后,非常生气,要报复蔡哀侯。于是,就请求楚文王出兵攻打蔡国。为了师出有因,息侯让楚师首先伐息,息侯求救于蔡,然后楚师再伐蔡。
楚蔡这场战争当然以楚国胜利而告终,蔡哀侯被俘。
蔡哀侯知道这场战争是缘于息妫这个美人,他决定用这个美人作武器报复息侯。于是,他在楚文王面前大赞息妫是何等的国色天姿,说得楚文王动了心。楚文王就去息国,看到息妫果然是绝色美人,于是就杀掉息侯,灭掉息国,带息妫回楚。
息妫到楚国以后为楚文王生了两个儿子,但始终不跟楚文王说话。楚文王问她原因,她说:“我一个妇人伺候两个男人,纵然不能死,还有什么话能说?”楚文王知道她是在怨恨蔡国,于是就出兵伐蔡,为息妫平息心中的怨气。
一个美人就让楚国两次发动对蔡国和息国的战争,使息国君死国亡,使蔡国遭受重创。蔡国国君蔡哀侯被楚国扣留9年,最终死在楚国。
楚文王时期,楚国正在强大,四周小国畏惧而经常以美人宝玉献之,卞和的“和氏璧”就是这时候出现的。
到200多年以后,楚国迁都寿春的时候,国力已经在衰竭之中。而此时,又出现了一个美人正在促使楚的衰亡。
当时,楚国国君是考烈王,楚国令尹(宰相)是战国四君子之一的春申君黄歇。《史记·春申君列传》记载;赵国人李园有个妹妹是个美人,李园本想把妹妹献给楚考烈王,以此来做政治投机,但是听说考烈王不生育,李圆担心投机不成,自己就先投靠到春申君黄歇的门下,成为黄歇的三千门客之一。心怀诡计的李圆把妹妹献给了黄歇。当李美人怀有身孕以后,李圆用他那如簧之舌劝说黄歇把李美人献给考烈王。黄歇正为考烈王没有子嗣、王位后继无人而忧愁,就听从了李圆的建议。
李美人后来生了个儿子,考烈王把李美人的儿子立为太子。考烈王死后,李美人的儿子就成为楚王(楚幽王)。此时,李圆的政治目的已经达到,为了自己能够大权独揽,也为了灭口,李圆派人刺杀了黄歇。此前,黄歇的一个门客朱英曾对黄歇说李圆有野心,要替黄歇除掉李圆。黄歇说李圆是个文弱的人,而且自己对李圆这么好,不相信李圆会背叛自己。
司马迁在评价这件事的时候说:“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后人说黄歇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史家在写这段历史的时候,称李圆乱楚。李圆是用美人作为工具乱了楚王室的血统,使楚将不楚。
十年后,楚幽王死。幽王的弟弟成为楚王(楚哀王)。仅仅过了两个月,国内动乱,新立的楚哀王被杀,身为王太后的李美人被杀,李圆全家被满门抄斩。

(六)有疾·哭国


今天的人们能知道历史上曾经有一个蔡国,是韩非子的功劳。
《韩非子·喻老》中有这样一段所有读书人都读过的文字: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矣。桓侯遂死。
这篇被选入中学课本的文字,中学生们读后,知道了“讳疾忌医”这个成语的意义。当我研读这段文字的时候,理解的东西比“讳疾忌医”要多得多。
我认为韩非子的这段文字不仅是写蔡桓侯,而且是在书写蔡国的历史——
文中的蔡桓公就是蔡桓侯,“桓公”可能是笔误,因为下文出现的都是“桓侯”而不是“桓公”;我们也知道蔡国国君被周天子分封的爵位是“侯”而不是“公”。蔡桓侯在位从公元前714年到公元前695年。
蔡桓侯时期,有疾的不仅是蔡桓侯本人,而且是蔡国这个国家。因为这个时候,周建立的宗法社会开始遭到诸侯们的挑战,春秋争霸已经拉开帷幕。桓侯忠诚地扮演着周天子同姓诸侯的角色,跟着周天子讨伐一心想争霸的郑庄公。一场场战争打下来,周天子(周桓王)率领的多国联军还是被郑军打败,周天子的肩上还中了一箭。从此以后的几百年间,周王室变成了历史上东周的门面,真正在历史舞台上活跃着的是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他们轮流“坐庄”成霸主,各领风骚三五载。
此时,北方的宗法社会面临崩溃,而蔡国却仍然抱残守缺,的确是“有疾”。不过,这个时候,“疾”应该是在腠理,还可以治,但是,蔡桓侯没有意识到自己国家有病。
与此同时,南方的楚国强大起来,屡次攻打北方,蔡国和郑国联军共同抗击,才知道楚军是那样强悍,才知道不能小看楚国。知道自己实力的楚国国君,已经看到了周王室的没落,于是,大胆称王。楚武王带领楚国登上了中国的历史和政治的舞台,楚国代表着新生的力量渐渐成为历史和政治舞台上的主要角色。
接下来有200年的时间,蔡国是处在“病在肌肤”、“病在肠胃”阶段,可蔡国国君都意识不到自己国家的病情在逐渐加深,更不会请“良医”来做治疗。当蔡国迁都州来,蔡国由“上蔡”变为“新蔡”再变成“下蔡”的时候,“有疾”已经非常严重了,病“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可奈何也”。
蔡国灭亡是不可逆转的,良医对此都会感到无可奈何,是为什么?
灭蔡者楚国也。楚国在当时代表了新的势力,新的总要战胜旧的,这是历史的必然。否则时代就不会发展,历史的车轮就不会前进。
另一方面,蔡国的确已经是“疾在骨髓”——蔡昭侯迁都州来的时候跟楚国打了败仗,打得国力衰竭,军队死伤严重。在楚国的逼迫下,不得已,挥泪鞠别祖先坟墓,举国迁徙。在迁徙之前,蔡昭侯就杀掉了一些反对迁国的官员;迁到州来的第三年,国内不安分的势力武装袭击蔡昭侯,混战中,蔡昭侯被打死。
迁徙,屠杀,蔡国一片混乱。而后任的国君都只贪图享乐,不能奋发图强。到迁都州来第四代国君蔡元侯的时候,蔡国已经病入膏肓。当时有个人称威公的忠臣,看到蔡元侯不理国政,整天享乐,就直言相劝,蔡元侯不但不听,反而说他年老昏聩。国家将亡,自己无力挽救,威公就在家里日夜痛哭,哭得流干了眼泪、流下了血泪。邻居听到哭声问威公为什么这样伤心,威公哭着说:“蔡国就要灭亡了,我怎么能不伤心?”邻居感到很意外,说:“国家现在不是好好的吗,你怎么说快灭亡了呢?”威公说:“我听说过,一个将死的病人,就是良医也无法治疗;一个将亡的国家,为他出谋划策也没有用,现在我们的国家就像是一个将死的病人。”
正像威公说的那样,蔡国这个将死的“病人”只残喘了几年时间就被楚国消灭了。威公,这个像扁鹊一样能诊治国家疾病的人,被俘以后,坚决不做楚国的官,而到深山之中过着隐居的生活。

(七)索贿·受贿


蔡国迁都州来的导火线竟然是一次索贿事件。
事情发生在公元前509年,蔡昭侯到楚国去,把一件漂亮的皮袄和美丽的玉佩献给楚昭王。时值隆冬,楚昭王设宴招待蔡昭侯。宴会上,楚昭王穿戴上了蔡昭侯送的皮袄和玉佩,蔡昭侯也穿戴上了一模一样的皮袄和玉佩。来自北方的皮袄和玉佩成为宴会上楚国大臣们议论的话题。令尹(宰相)子常反复抚摩着蔡昭侯的皮袄玉佩赞不绝口,爱恋之情溢于言表。
蔡昭侯是个死心眼的人,知道楚国令尹想要自己的皮袄和玉佩,他就是不给。楚令尹子常看到蔡昭侯不搭理自己,就在楚昭王面前说了许多蔡昭侯的坏话。第二天,令尹子常以带蔡昭侯出游为借口,把蔡昭侯给软禁了起来。
蔡昭侯在楚国思念自己的祖国,看到大雁北归就长吁短叹。三年过去了,楚国还没有让蔡昭侯回去的意思。这个时候,蔡昭侯的随从告诉蔡昭侯,楚令尹子常曾经看上了唐国国君的马,问唐国国君索要,唐国国君开始不给,就被子常软禁起来。后来,唐国国君把马送给了子常,就被释放回国了。随从哀求蔡昭侯:“还是把皮袄和玉佩给令尹子常吧,否则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回家呢!”
蔡昭侯忍气吞声地把皮袄和玉佩送到了子常手里,很快,获得了自由。回国途中渡过了汉水,蔡昭侯才把满腹的怒气发泄出来,他抓起一块玉投到汉水中,发誓道:“我再渡汉水来朝拜楚国,就让滔滔汉水把我吞下去!天下诸侯要是讨伐楚国,我一定当先锋!”
回国以后,蔡昭侯一心想惩罚贪得无厌的楚国令尹,于是,联合晋国,以周天子的名义召开十几个诸侯国参加的“讨楚”大会。会上,因为蔡昭侯再一次死心眼,面对晋国大夫的索贿又没有搭理,会议最终没有形成“讨楚”的决定。
蔡昭侯不死心,又联合吴国伐楚。吴国军队在伍子胥和孙武的指挥下,把楚国令尹子常率领的军队打得大败,子常逃到郑国。接着,吴国和唐国蔡国的军队五战五胜,攻下楚国都城郢,楚昭王出逃。
楚国遭受这样的惨败是前所未有的,新上任的令尹子西发誓要报复蔡国。
公元前494年,楚昭王亲自率领军队攻打蔡国,包围蔡国都城9天9夜,最后,蔡国都城里的人分成男女两队出城请降。楚国要求蔡国离开本土,重新选择地方建国。
第二年冬天,大雪纷飞,蔡国人民在抑制不住的哭声中,背着行囊,迁到州来。许多人都在心里埋怨蔡昭侯,当初何必为了皮袄和玉佩而讨伐楚国,要是不惹恼楚国,今天也不至于被逼得背井离乡啊!
迁到州来的第三年,国内反对迁国的人发动政变,蔡昭侯被杀。
今天我们读这段历史,觉得蔡昭侯确实是太死板,不就是皮袄和玉佩吗?强国的掌权人物索要,你给他不就行了吗,谁让你是小国、弱国之君呢!结果害得自己被软禁3年。后来为了出这口怨气非要攻打楚国,你也不想想蔡国是不是楚国的对手。借着他国的力量是打败了楚国,报了皮袄玉佩之仇,可最后付出了失去祖宗家园、整个国家被迁徙的惨重代价。
皮袄玉佩与国家人民孰轻孰重?死心眼的蔡昭侯分辨不出来。这事要是出现在头脑灵活的智者身上,肯定会处理得既利国又利己。
圣人孔子在蔡昭侯被杀死的这一年,正在蔡国。第二年离开蔡国,接着到了楚国。楚昭王想重用孔子,被令尹子西阻拦。对蔡国与楚国之间战争的原由和过程,想必孔子都知道得一清二楚。孔子对整个事件的看法,史书没有记载,我们也就无从知晓。但是,从孔子对他的学生另外一些事情所做的评判上,我们就会猜想出孔子对蔡昭侯的看法。
子路有一次救了一个落水的人,这个人就送了一头牛给子路,子路收下了。孔子称赞子路收得对。理由是这样以来“鲁国必好救人于患也”。
子贡想办法把一个当奴隶的人赎了回去,而且没有接受这个人给他的赎金,孔子批评子贡做得不对。理由是这样以来“鲁国不复赎人也”。
按照我们今天的看法,子路收了“红包”应该是不对的;子贡不收“红包”应该是对的。可是,孔子从国家大局出发,从事情的效果出发,认为收“红包”对而不收“红包”不对。
那么,如果从国家大局出发,从事情的效果出发,蔡昭侯是该送楚令尹皮袄玉佩还是不该送皮袄玉佩呢,答案大家心里都会很清楚。

(八)真龙·假龙


西汉文学家刘向在他的《新序·杂事五》中写了这样一个故事: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夫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也。”
这就是成语“叶公好龙”的来历。故事中的叶公非常喜欢龙,他住所的墙壁上、梁柱上,都画着雕着龙。天上的真龙听到后,就来到叶公的住所。这条真龙将头探进窗户,尾巴拖到厅堂里。叶公看到真龙吓得面无人色,失魂落魄,拔腿便跑。“叶公好龙”这个成语比喻表面爱好某一件事,实际上并不真的爱好。
当初我学习“叶公好龙”的时候,只把它当成一个想告诉人们一定道理的寓言故事。现在透过这则寓言故事,我却能够看到或者说感悟到两千多年前的文化现象——
“叶公好龙”正是被称为“南蛮”的楚国对中原文化顶礼膜拜的一个证明,是楚国人对中原文化向往学、靠拢的一个范例。
“叶公”,历史上确有其人,名沈诸梁,字子高,是楚庄王的曾孙。24岁的时候,被楚昭王封到北部重镇叶邑为尹,人称为“叶公”。
叶公生活的年代是楚国强盛时期,其间战事不断。蔡昭侯因为皮袄玉佩之事而请求吴国伐楚,致使楚国国都被破,楚昭王出逃;后来,楚国报复蔡国,包围蔡国都城,促使蔡国迁徙到州来,这些事件和战争都发生在叶公在世的时候。
为了问鼎中原,楚国不断使用武力,吞并弱小的国家。文化上,楚国深感自己出身“蛮夷”,没有受过礼乐教化,因此,正亦步亦趋地向中原文化靠拢。
蔡国迁都州来以后,楚昭王得知孔子在陈国、蔡国等地游说,就派人迎聘孔子,想让孔子用他所提倡的礼乐来治理国家,教化人民。当孔子被陈国和蔡国的军队包围在陈蔡之间的时候,是楚昭王派军队把孔子和他学生解救出来,接到楚国。楚昭王要重用孔子,遭到令尹阻拦,孔子只好离开楚国。
之后的两三间,楚国先后派任不齐、公孙龙到鲁国,拜孔子为师。稍后,楚国人子弓成为孔子弟子卜商的学生;子弓又拜孔子弟子商瞿学习《易》。子弓后来就传授《易》。可以说,《易》学正因为楚人子弓而得以流传后世。
生于斯时的叶公,和他的国人一样,对中原文化有强烈的认同和拥有的心理。而他又身处楚国北部边防,与中原地区靠得最近,所以,对中原文化他能够近水楼台先得月。在孔子游说列国的时候,曾经到过他所在叶邑,叶公有亲耳聆听孔子教诲的机会。于是,叶公问政于孔子便被记载到史册里。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蔡国迁都州来的第二年,孔子来到蔡国。一年后孔子离开蔡国到叶邑。叶公就向孔子问政,孔子回答:“政在来远附迩。”
过了几天,叶公向子路打听孔子的为人,子路没有说。孔子知道后对子路说:子路,你为什么不说我的为人是“学道不倦,诲人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孔子由叶公提问而生发出的这番“名言”,后世都知晓,但大多数人不知道它的由来。这个时候的孔子已经61岁,为了倡导他的学说而周游列国,的确不知老之将至。
叶公在孔子“政在来远附迩”耳提面命的教诲下,在孔子“学道不倦、诲人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精神的感召下,把楚国的北部重镇叶邑治理得安定繁荣。为了发展农业,富民强兵,他还组织民众修建了中国现存最早的水利工程——东陂、西陂。
正因为叶公认同中原文化,所以他才会像寓言故事中描述的那样喜欢龙。在中原文化中,黄帝和炎帝是龙的化身,龙是中原人民创造出来的最神圣、最崇拜的物象。而当时的楚人则崇拜凤凰,屈原的诗歌里就多次赞颂过凤凰。如果说中原人民自称为龙的传人的话,那么,楚国人民则视自己为凤的传人。
身为楚人的叶公,能够那样的喜欢龙,可见他对中原文化的喜爱。寓言故事中之所以讥讽他只喜欢假龙而害怕真龙,也正是因为他是楚国人,不是真龙的传人。言外之音是说无论你叶公如何的信仰中原文化,你仍然是假龙一个!
这则寓言故事带有明显的奉中原文化为“正宗”的倾向,这是作者刘向身处的时代决定的。刘向生活在公元前77年到公元前6年,这时候,“独尊儒术”也早已成为定式,影响了几代人了。这个时候的刘向自然是尊儒术排异己的,所以,刘向在“叶公好龙”这个寓言故事里,嘲讽出身“南蛮”的叶公,我们今天看来不足为怪。

(九)惊人·杀人

承传楚文化的精髓,生活在楚地的人们都会牢记先祖“一鸣惊人”的精神。
据《史记·楚世家》记载,楚庄王熊侣即位后的最初三年,不问国事,日夜沉湎在声色享乐之中。大臣们进谏,他置之不理。看到一国之君这样荒度时光,大臣们的进谏越来越多。楚庄王不但不听,还下了一道旨令:“再大胆进谏者一律杀头!”
这道旨令没有吓倒机智的大臣伍举。一天,伍举面对狂饮之中的楚庄王说:“请允许伍举向大王献个隐语。”
一手搂着郑姬,一手抱着越女的楚庄王挣开眼睛疑惑地看着伍举。伍举说:“臣听说有一只身披五色羽毛的大鸟落到山冈,三年不飞也不叫,请大王猜猜这是只什么鸟?”
楚庄王想了一下说:“三年不飞,飞必冲天;三年不鸣,鸣必惊人。伍举,你退下吧,你的意思我明白了。”
接着,大臣苏从又要向楚庄王进谏,楚庄王对苏从说:“你难道不知道我的旨令吗?”
苏从说:“如果用我的性命能够换回大王的贤明,我求之不得。”
楚庄王听后猛地站起来对苏从说:“从今往后,我要你们协助我治理好国家。”
从此,楚庄王全身心地操持朝政,重用伍举和苏从,管理国家事务。
三年不问国事,就像三年不飞不鸣的鸟一样,楚庄王认定自己:不飞则已,一飞就要惊人。此后的楚国在君臣的高效治理下,很快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楚庄王也因此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这样的国君是有决心有毅力有志向有抱负的国君。即位三年楚庄王不鸣则已,一鸣就惊人。几年后,他带领楚军北上,驻扎在周天子的都城近郊。当他发出问鼎的声音时,就让天下人大吃一惊!天下所有的诸侯谁有胆量问鼎?只有楚庄王敢,因为他有强大的国力——“我们楚国只要把戟钩之尖融化了就能铸成九鼎!”真乃气吞山河的豪言壮语!
伍举是幸运的,因为他遇到了楚庄王这个英明有为的君主。而他的后人伍奢则很不幸。
伍奢是楚平王儿子熊建的太傅。《左传》昭公十九年:“楚子之在蔡也,郥阳封人之女奔之,生大子建。”“大子”就是太子,“楚子”指的是楚平王熊居。太子熊建的母亲是蔡女,当时,楚国第一次消灭蔡国,熊居被封到蔡地做蔡公。
据《史记·伍子胥列传》记载,公元前527年,楚平王熊居派少傅费无忌到秦国为太子熊建迎娶秦女。费无忌将带回来的秦国美女献给了楚平王,劝楚平王为太子熊建另娶。楚平王就让本该是自己儿媳的秦女做了自己的夫人。
因为费无忌的挑拨,楚平王父子的关系逐渐疏远。后来,太子熊建就被派到楚国边界的城父驻守。
费无忌是个贪婪狡诈的人,这期间,他还向蔡国的侯孙姬东国索要钱财,答应帮助姬东国赶走现任的国君蔡侯姬朱。费无忌假借楚王之口,要蔡国人拥立姬东国,否则,楚国大军就要围蔡。在强压和威胁之下,姬东国成为蔡悼侯,在位于公元前521年—公元前519年。
费无忌认为因为秦女的缘故,楚太子熊建必定怨恨自己。于是,就在楚平王面前无中生有地诋毁熊建。说“太子在城父,统领军队,结交邻国,只怕要作乱,大王要多加提防!”楚平王就召来伍奢问讯。伍奢对楚平王说不该怀疑自己的亲生骨肉。费无忌则催促楚平王赶快采取措施。楚平王听信谗言,杀掉了伍奢和他的大儿子伍尚。二儿子伍员(子胥)追随太子熊建逃到郑国。逃走的时候,伍子胥就发誓:一定要借兵回来消灭楚国,为父兄报仇!
后来熊建在郑国遭到杀害,伍子胥就带着熊建的儿子熊勝逃到吴国。
蔡昭侯因为皮袄玉佩之事请求吴国攻打楚国,在吴国的伍子胥鼎力促成,因为伍子胥要借机报杀父杀兄之仇。
吴国联军打败了楚军,攻占了楚国的都城郢,秦女所生的楚昭王熊珍出逃。伍子胥掘开楚平王的坟墓,拖出他的尸体,狠狠鞭打了三百下,算是给父兄报了仇。
一个贤明的君主能够强国;一个昏庸的君主肯定要败国。楚庄王和楚平王就是例证。
一个贤明的君主有忠诚正直的大臣辅佐,会称霸天下;一个昏庸的君主身边有奸邪势利的小人,就会做出愚蠢的举动,从而受到历史的鞭打和嘲弄。楚庄王和楚平王就是例证。

(十)离骚·论语


灵氛既告余以吉占兮,历吉日乎吾将行……邅吾道夫昆仑兮,路修远以周流。扬云霓之晻蔼兮,鸣玉鸞之啾啾。朝发轫于天津兮,夕余至乎西极。凤皇翼其承旂兮,高翱翔之翼翼。忽吾行此流沙兮,遵赤水而容與。麾蛟龙使梁津兮,诏西皇使涉予……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抑志而弥节兮,神高驰之邈邈。奏九歌而舞韶兮,聊假日以婾乐……”
这是屈原在《离骚》中抒发感情到最后的文字。这个时候,作者由于前文的求贤不成而想出游到昆仑。作者极尽想象之能事,把出游过程、出游形式、出游感受,写得铺张淋漓、豪气壮观。辞中写到了神、卜、天河、神话传说中的昆仑、赤水、蛟龙、凤凰等,使我们分不清文中的“吾”究竟是人还是神,给我们一种类似庄周化蝶还是蝶生庄周的感觉。
——这就是楚国文化的特色。无论是屈原还是庄周都是楚国文化的代表人物。他们思维敏捷活跃、不拘一格,思想空灵,感情充沛。他们的文字就像一群在天空中舞蹈的精灵,没有烟火气,没有世俗味,没有正经的说教。
相反,蔡国所属的中原文化则扎根在黄土地上,是世俗的、现实的、功利性的。典型代表就是孔子的儒家文化。
孔子提倡的文化是有目的性的、有教化作用的。《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子不语:怪、力、乱、神。”我们从孔子学生记载孔子言行的《论语》中就可看出,孔子是一个非常讲规矩的人,怎么走路,怎么说话,什么东西可以吃,什么东西不可以吃,他都非常讲究,甚至连座位没有摆正孔子也不坐。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以孔子提倡言行举止都要有规矩,国有国规,家有家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有夫道,妇有妇道。孔子就用这些规矩垒成了方圆,让人不能越雷池一步。
《论语》基本上是孔子在为他的学生指点人生的迷津,指出治国的要道,指示进取的方向。言简意赅,语重心长。文字朴实无华,没有“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的想象,没有夸张、铺排和比拟,没有吞天的豪气,没有不怕一切的胆识,但是,就是那些平常的话语却被后世奉为警句、格言和治理天下的金科玉律。
在《论语》中只有一篇文字能够展示稍微不一样的情趣——《论语·先进》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那一章。孔子要他的四位学生都来申述一下他们各自的人生理想,子路等前三个学生的理想分别是军事家、经济家和外交家,当问到曾皙的时候,他回答:“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皙说他想在春天和五六个大朋友、六七个小朋友,一起到河里去游泳,在树下乘凉,然后唱着歌回来。
曾皙的这个志向原本是很有浪漫色彩的,但是,这么个浪漫的事却被描绘得很不浪漫,很没味道。比较前文例举的屈原《离骚》中出游的那段文字,就可清楚地看出中原文化和楚国文化的区别。
中原文化和楚国文化由于诞生在不同的水土上,所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中原诸侯国所在的北方地区,大地辽阔,黄土遮天,风光雄浑;楚国所在的南方地区,水乡泽田,烟波浩淼,风光绮丽。这种不同的自然环境哺育了不同气质的人,滋养了不同风格的文化。北方的哲学和文学是立足现实的,是入世的;南方的哲学和文学则是飞翔遨游的,是出世的。
老子是楚国人,他的哲学就是研究宇宙奥妙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他探求的眼光一直是超出现实的。
楚国人有问天索地的风尚。楚国人庄子在《庄子·天下篇》中说记载:“南方有倚人焉,问天地所以不坠不陷、风雨雷霆之故。”
问天索地,使楚人的视野高远,使楚人的胸襟宽阔,使楚人的步履豁达。而中原文化的严谨、严肃,造就了井然有序和规矩方圆。
我们今天生活着的这片土地,先受蔡国中原文化的熏陶,后受楚国文化的浸染,既儒又道,温柔敦厚和空灵激情兼而有之。这是我们最大的幸运,更是我们无穷的福气。感谢祖先为后代的我们能够拥有这种兼容的文化所做的一切。
蔡楚文化绝不是从蔡侯墓楚王墓里出土的些许件文物就能展示的,也不仅仅是史书典籍中记载的史实资料就能说明的,它是生长在我们血液里的,让我们每个人都能够体味出来的。
凝望天空,驰骋想像,我感受并体味着两三年前的文化;关注大地,立足现实,我想把两三年的文化从浩淼的史海中打捞出来,献给生活在这方土地上的所有人们。
0

评论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