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D艺术网首页
商城
|
资讯
|
作品
|
博客
|
教程
|
论坛
登录
注册
加为好友
发短消息
来自:安徽-淮南
性别:先生
最后登录:2010-07-07
http://junhel.5d.cn/
没有情趣的人
首页
|
新闻
|
话题
|
博客
|
相册
|
艺术作品
|
社交关系
|
留言板
|
社交圈
2007/01/10 | “笑说淮南”之二十一
类别(我的收藏)
|
评论
(0)
|
阅读(41)
|
发表于 22:47
话说东晋永和九年十月,也就是公元353年的十月,东晋扬州刺史兼中军将军殷浩领着4万人马来到淮南,要和平北将军姚襄率领的3万淮南军合兵一处,准备要区攻打洛阳城。这洛阳是好打的吗?光是周围布防的匈奴军队就有45万人,这还不算从淮南到洛阳这一路上各个关卡城池的驻军。可人家殷浩不管这些,他被那高官厚禄都给烧红眼了。刚过了淮河,在现在潘集古沟那儿先驻扎下来,殷浩说了:来来来,大家来开个军事会议!
其实这会议在还没出发的时候就应该开了,包括前锋,左右护卫,后勤给养,如何应敌都该先决定。可是殷浩本来就是一草包,没什么货真价实的作战经验,能当上一个将军全靠着行贿送礼外带贪污下属的军功。所以一直到了过了淮河才想起来要开会讨论一下问题。
淮南军那帮子军官能不知道这仗该怎么打吗?他们在淮南驻防了多少年了,隔三岔五就和匈奴火拼一回,淮南军对敌人的作战方式,兵力重点那是门儿清,所以姚襄就说了:我看我们要采取轻装前进的方法,把一切不需要的物资暂且放下,用两到三天的时间强行军,直扑洛阳城下,同时调集内应,袭扰城中,里应外合,用最短的时间把洛阳给拿下来,这样匈奴的气势就会受到很大的打击。
殷浩一听,斜着眼问:您说这样热闹,您那内应在哪儿呢?姚襄说:前几年我就秘密派了好几千人潜入洛阳,就是为了有一天反攻的时候用得上。殷浩一听,鼻子差点没气歪了:好你个姚襄啊,擅自调动部队,也不跟我打个招呼,你该当何罪?淮南军那些军官一听全要说话,姚襄手一摆,淮南军的军官就沉默下去了,姚襄很沉着地说:将军大人,我派的不是现役的军人,而是退伍的老兵,他们心怀故国,虽然退役了,但是还是愿意为国家出力!殷浩讨了个没趣,姚襄继续说:将军大人,单靠我们7万人马是不能够抵抗人家近百万的大军的,还要禀报朝廷,调集重兵从荆州,淮南,扬州三个地方同时出发,遥相呼应,这样才能把匈奴给驱逐出去!
您说这主意高不高?就姚襄这主意,几百年以后的宋朝年间,韩世忠就给高宗皇上上过这样的奏章。您要是看看《晋书》,看看东晋和十六过的态势图,就能知道,姚襄的想法是真有道理的。
可殷浩不是这样想的,他说了:本将军昨天想了一个晚上,把下一步的计划给想好了,我们这7万人马先不着急攻打洛阳,而是把周边地区的匈奴全给扫灭了,多攻打一些城池,多杀一些敌人,伺机歼灭匈奴的主力,到了那个时候,洛阳城不攻自下!
殷浩这主意可是够馊的,明眼人那一下就看得出来,他这是想把驱逐匈奴的功劳一个人全吞下来。可是这碗热汤圆是那么好吞的吗?人家那小一百万的军队是吃闲饭的?进攻就跟那放箭是一个道理,距离基地越远,那进攻的势头就越弱,反过来也是一样,离基地越近,防守的力量也就越强大。带7万人马过去,不打个闪电战,倒在哪儿遛弯儿,那人家一旦缓过劲来,调集个二三十万人马来个大包圆,这7万人马还不够人家几天杀的呢!这样大一个军事行动,您殷浩一个晚上就想出来,也太草率了点吧?所以姚襄就不同意,把那道理一说,殷浩那俩肿眼泡子就瞪起来了:怎么着?你是不是想动摇本将军的作战意图啊?
这大帽子一扣下来,姚襄还能说什么呢?殷浩一看镇住了姚襄和淮南军,心里那个美啊,站起来大喝一声:全体听我将令!姚襄带领本部淮南军3万作为前锋军,本将军手下的刘启和王彬之各领一万人马作为左右护军,本将军带两万人作为中军!
各项任务交代完毕,姚襄和淮南军的军官出了中军大帐。姚襄那个气啊:什么前锋军啊,那可不是简单的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而是去充当敢死队啊!没法子,谁叫摊上这样一个废物当上司呢?一行人垂头丧气回到淮南军的营盘,刚一进大营,呼啦一下过来好几百人,纷纷就问:将军,给我们派的是什么任务啊?
要是别人,殷浩所部署的那也是军事机密啊,是本不能向下面人说的,但是姚襄带兵有他一套方法,他认为有什么事情不应该瞒着大家,得让大伙儿知道为什么打仗和怎么打仗,所以每次有作战任务的时候姚襄都把作战意图啊,行动部署啊都给大家说个明白,这样一旦在什么环节上出了问题,附近的人立刻就能把缺口给补上,从而保证整个战役的胜利。因此姚襄就把会议上的方案给说了,还详细解释了一遍。淮南军里有不少都是老兵了,听完以后半天没言语,怎么呢?都掂量出来事情不对劲了。就有人问了:将军,那殷浩离咱们多远啊?姚襄苦笑一下:五十里。
那些老兵一听差点没背过去:什么?五十里?按照常规来说,前锋和中军相距都是20里,最多也就30里,怎么他殷浩一拉就是50里啊?这要是碰上个有七八万人的匈奴,人家调个两万人从我们和中军之间一穿插,哪还有弟兄们的活路啊?就算人家也跟他殷浩一样白痴,光知道正面硬拼,等中军花一天的时间跑来接应,我们淮南军早都拼光了,等他们来给我们收尸体啊?
旁边有个明白事理的就说了:你怎么这么糊涂啊,还没看出来啊,他殷浩是打算一看风声不好就把我们给扔下不管啊,万一咱们碰上硬茬子,他见势不妙,立马就能撒丫子走人!他这样一说,那些淮南军的火气腾一下子就上来了,一个个刚要开骂,姚襄脸一沉:都给我闭嘴!都回自己帐篷里去赶紧收拾东西,明天就要开拔了!
姚襄回到自己的大帐,把盔甲一脱,急得是直挠头啊:这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啊!
淮南军收拾完毕装备,第二天一大早拔营起寨,就出发了.一般来说,前锋军出发都是在下午,走一个下午也就是三十里地左右。中军在第二天早上出发,两军之间一般还有个三五千人的部队作为呼应,可殷浩他怕死啊,两军相距达到五十里地,也没派接应部队。这样一来,那淮南军可就相当于是孤军了,这在军事上可是大忌,搞不好就会被人给包了饺子。所以姚襄和淮南军都是一肚皮的怨气。
走了一天,前面就是山桑了,山桑在现在的安徽省蒙城县北37里的地方,那儿有一支匈奴的小部队,人数不多,有个一万来人,但是装备挺好,一水儿的骑兵。在冷兵器时代,骑兵的威力就跟现在的摩托化部队差不多,机动性非常好,而且因为有高度上的优势,所以在打仗的时候就很占便宜,以步兵为主要战斗力的东晋军队相比起来就很吃亏。淮南这一带要不是靠着淮南军肯拼命,也早被匈奴给占领了。
匈奴也有探子,就把淮南军孤军深入的事情报告给了山桑的匈奴军官,那军官一听:怎么着,淮南军来了?这是怎么回事?我没得罪他们啊,怎么主动找我晦气来了?坐那儿就没言语。旁边有个亲贵子弟,有点儿年轻气盛,也搭着没怎么见过世面,看那匈奴军将领小脸煞白,小手儿冰凉,忍不住含讽带刺就说了一句:将军,您怎么了?不会是被那3万淮南军给吓着了吧?虽然咱们人数上是比他们少点,可是您别忘记,我们可都是骑兵啊,怎么着也能对付他个三五万人吧?再说了,南人素来积弱,怎么能是我们的对手呢?
那匈奴军官斜着眼看了看这亲贵子弟一眼,心里说:这可真是初生的犊子不知道老虎的厉害啊,你小子连血都没见过就敢说这大话?你知道人家淮南军有多野吗?有心挫挫他的锐气,就和颜悦色地说:好啊,既然你这样说,本将军就给你五千人马,趁着淮南军远道而来,人困马乏之际,况且又是立足未稳,你带兵去攻击一番如何?
这亲贵子弟真是不知道天高地厚,也不知道谦让,当即就答应了,出门点起人马,呐喊一声,就杀出来了。
姚襄正指挥淮南军安扎营盘,架鹿角撒铁蒺藜呢,就有人来报告说:将军,山桑的匈奴杀过来了。姚益一听来劲了:好啊,这一路上净憋着气呢,先拿他们泄个火!姚襄就问:来了多少人?带队的是什么人?那斥候兵就说了:来了五千人,全是骑兵,带队的是个年轻人,看上去不过二十来岁。姚襄就跟姚益说:哥,那你就去吧,带一万人去。姚益把头一摇:那不成,回头弟兄们得笑话哥哥我欺负人家匈奴的孩子了!我也不多带,也带五千人去。说完一撸袖子跑了。姚襄在后面紧着吆喝:我说哥啊,下手悠着点,别弄一身血回来,影响胃口!
姚益带着五千人就迎上去了。远远就瞧见人家那五千匈奴骑兵手里高举着马刀,骑着战马,嗷嗷叫着就冲过来了。姚益一看,差点没笑出来:原来还真是个孩子啊!
这话怎么说呢?小弟前面写到三国的时候,曾经介绍过,真是要到冲锋的时候,起先都是慢慢前进,到了要到了弓箭射程的时候,那才一鼓作气冲过来呢。尤其是这骑兵,平原作战,马力为上,这人力还在其次,在开战以前都得要节省马的体力,以备冲刺之用。匈奴军所骑的马都是蒙古马种,这种马体型相对比较矮小,短途冲刺那是没话说,但是长途奔袭那可就不怎么样了。所以姚益一看那些匈奴军隔着好几里地就打马狂奔,就知道来的是个雏儿,就是想着来个先声夺人而已,其实没什么可怕的。
这一套对别人兴许好使,但是他们碰上的是和匈奴打了十几年交道的淮南军啊,姚益就吩咐了:来啊,弓弩手给我准备了啊!一千弓弩手答应一声,从肩膀上把两张弩和一张弓就给摘下来了。怎么要带这么多弓弩啊?淮南军那用的弩弓和别人的都不一样,叫做连弩,一次可以放五枝箭。当年诸葛亮曾经设计过一种连弩,一次可以放十枝箭,不知道怎么回事这方法后来失传了。姚襄从古籍上研究后,就设计出一种可以一次放五枝箭的弩弓来。一般那弩弓的射程比平常的弓射程都要近,可是淮南军那弩弓特别大,射程能达到三百步远近,相当于现在的二百二十米,到了范围以内,一按那机括,五枝箭就全出去了,无论是远攻还是防御,那都是很适合的。
那干吗还要多带一张弓呢?那是因为弩弓的力量太大,射完了要想把它给拉开了不大容易,得躺在地上,俩脚蹬住弩弓的背,俩手拉住弓弦,咬紧牙关横眉立目全身发力把那弓弦给拉到机括上,然后才能装箭,起码得要花个半分钟的时间。有这样多时间,那敌人也差不多就跑过这200米的距离了,所以当那两张弩弓放完以后,一般就不用了,再换那单发的弓箭。
一千弓弩手把两千弩弓给拉开了,再装好箭,就蹲那儿等着了。姚益看着那匈奴骑兵冲到一里开外,也在抽弓搭箭,知道匈奴人的骑射本事厉害,就马上下令:弟兄们,快快,盾牌兵上前!!
这盾牌兵当时在东晋那是淮南军独此一家,其他的部队不是没有盾牌兵,但是那全是小盾牌,淮南军的盾牌那是特大号的,换算成现在的尺码,那得有一米五高,一米宽,呈个半弧的形状,顶端和底部都是平的。就看那一千盾牌兵出列,十个人一组,前三中四后三,把那盾牌就组合起来了,前面的蹲着,中间的扎个马步,后面的站着,那就是十五个平方米的面积啊。其余的大刀队就全在那盾牌后面藏着。这阵式别说是对方的乱箭了,就是两匹马踩上去也不会伤到下面的人!这个阵势有个名目,叫做“龟甲阵”!
0
评论
Comments
日志分类
首页
[284]
教育散思
[47]
读书有感
[7]
信手摄来
[7]
边读边记
[9]
心猿意马
[65]
英语学习
[29]
我的收藏
[53]
我的流水账
[12]
教育网摘
[39]
我的家乡
[5]
课程与教学论教案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