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2/15 | 说说淮南豆腐
类别(我的收藏) | 评论(0) | 阅读(186) | 发表于 11:41

要说豆腐,自然就得说说豆腐的起源,也就是“4W”:何时,何地,何人,以及为何。在历史资料中,认为刘安在任淮南王期间做出豆腐的说法首先见于唐朝,到了宋代,有人提出刘安是在炼丹的过程中,偶然将豆浆倒入炼丹母液之中而得豆腐,并且这一说法一直为历代所沿用。因此小弟在写《笑说淮南》时豆腐一段时也是基于这个观点来的。
但是,机枪小弟我在写到这一段时,却是没有说刘安是在炼丹的时候制造出了豆腐,而是先做出了豆浆,然后才是“偶然”发现了豆腐,这是什么原因呢?
在上面提到的宋代人关于豆腐的论断里,有一个词引起了我的注意,那就是“偶然”。平白无故的,为什么刘安要把豆浆给加到炼丹母液里呢?
要解释这一点,还是得从炼丹讲起。关于炼丹的目的,在《笑说淮南》的刘安修道一段小弟有过介绍。在汉朝以前,由于连年的战乱,似乎没有什么特别有名的炼丹方书流传下来,《汉书*艺文志》里所列的丹书也基本无存,所以小弟我只有从《晋书》,《隋书》及唐宋笔记和道家典籍里查找,但是也只有一些药方而已。从这些药方来看,炼丹的常用药材有雄黄,雌黄,水银,硫磺,芒硝,朴硝,寒水石等等,也有云母,紫石英甚至砒霜。这些药材大多数是矿物类药,具有一定的烈性或者说是毒性,有的甚至还是剧毒。那么古人,尤其是西汉时期的人是否知道它们含有毒性呢?或者退一步说,会不会看到别人吃药吃死了,自己仍然还会继续冒险呢?
要知道西汉时代的人是否明白其中的危险性,小弟就需要从当时的医书尤其是药书中去寻找答案。西汉时期有一本,叫《神农本草经》,后人称为《本经》,并奉为“中医学四大医典之一”。在这本书中,收录了365种药材,并分为上,中,下三品,其中,上品所列为补益药品,也就是说吃了对人体只有益处没有害处。很不幸的是,炼丹常用的药材几乎全被列于上品之中。比如水银,现在我们知道,不要说是吃了,就是水银发出的 蒸气就可以致命,但是《本经》里却说,久服水银可以让人飞升。可想而知,13年前小弟看到这一段时是如何的苦笑。
既然这些东西有毒,而且还是一吃就会立杆见影马上出现中毒反应甚至是会导致死亡,为什么在《本经》里还会把它们列为补益之品呢?难道作者以及当时的医生们对这些情形视而不见吗?显然不是。从《周礼》中我们可以得知,在周朝,医学已经作为一个专门的学术领域来加以研究了,医生也分为三级,而且要求相当高,治愈率在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才有资格列为中等。在这样的情况下 ,我很难相信,那时的医生能随便给病人灌下水银然后眼睁睁看着病人死去。所以西汉时期的人应该是知道,那些炼丹用的药材是完全能够致人死地的。
在小弟收集炼丹资料的时候,发现许多书上都要求原料要“至纯至精”,也就是说,要求药材的品质绝对优良,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越是质量好的炼丹原料,它其中所含的毒性也就越高,而一旦采用不恰当的方法加工,必然就会掺入杂质,直接影响到炼丹的成败,这就使炼丹方士们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境地。我相信,在西汉初期的方士们一定经常见到同行们因为服用丹药而暴毙的场面。虽然至今我不明白术士们为何如此执着的要用矿物药来炼丹(也许和小弟前面几集说的一样,炼不出金丹能炼出黄金也好),但是我认为,死人的现实一定让他们明白,单纯地把原料放到鼎里烧炼出的丹药会让他们在极其痛苦中死去。所以他们要做的是能寻找到一种既可以解毒又不会影响药效的东西来当解毒剂。
鉴于第一本中药炮制学的专著《雷公炮制论》是成书于南北朝时期,距离西汉有600多年的时间跨度,所以无法从中看到西汉时期的方士们是如何来解除丹药的毒性的,但是在本书以及以后的许多本草学著作中,关于毒性药尤其是矿物类药的炮制上,大多都有这样一条注解:与豆腐同煮可祛除毒性。
豆腐的来源是豆浆,豆腐可以用来祛除矿物药材的毒性,豆浆自然也可以。并且在前人的笔记中也可以找到相关记载,在《炮制论》成书之前的东晋时期,士大夫阶层流行服用“五石散”,那也是一种丹药,许多人由于药物的燥性发作以至当街昏迷,如果出现颤妄,乱语,痉挛等症状时,“急取热豆汁数升以灌之”。这就是说,在东晋时期,豆浆已经普遍用做误用丹药的解毒剂了。所以小弟在写到刘安中毒的时候,也用上了这个情节,并以此作为豆浆的来历。
那豆浆是如何被研制出来的呢?小弟目前找到的资料里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是有三个旁证可以让我认为在汉朝已经有了豆浆的存在。一个是1958年在淮南蔡家岗出土的西汉墓葬里,发现了一个小磨盘,直径大约40CM,用这样小的磨盘来磨面,显然不太现实,只可能是用来磨黄豆或者是芝麻;第二个是在同样是“中医学四大医典之一”的《伤寒杂病论》中有“豆汁”的记载,之所以说它是旁证是因为宋朝林亿把这本书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本书,并且用朱笔作注解,但是后来在印刷的时候,朱注也被印成了墨注,所以我无法确定这“豆汁”是东汉张仲景的原文还是宋朝林亿的注解,姑妄存疑;第三个旁证是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竹简里有“豉”的记载,也就是说,汉朝关于黄豆发酵品的应用已经有相当长一段时间了,那么豆浆在汉朝甚至是早于汉朝出现并非不可能。
因此我可以相信,在西汉时期,方士们正在积极寻找一种能够解毒同时也不影响丹药效果的东西来加入炼丹,豆浆可能是医家和方士们在长期的摸索中逐渐发现的一种行之有效的解毒剂。而且小弟还认为,李固等八公是掌握了这个方法的人,把它献给了刘安,刘安把豆浆倒入丹药中,并非是象宋人说的是“偶然”,而是有意为之。而当豆浆遇到丹药中的盐类成分时,便凝结成了豆腐。所以小弟说李固用豆腐和砒霜同煮以减低毒性也决不是无中生有。
这豆腐想要做得好,水质是很关键的一个因素.当年刘安用的是八公山下的珍珠泉水,这泉水中有相当丰富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造出来的豆腐那就是和别的地方的不一样,软滑细嫩,腻如美玉.您要是换个泉水试试,做出来的豆腐那就是差了一点味道.这珍珠泉还有一个奇特的地方,就是好个热闹,要是您站在泉水边唱上一段,这泉水就哗哗地往外直喷,要是您鸦雀无声地往那一站,那泉水也就静静流淌.倘若要是把怕瓦落地那几位能把嗓子给喊劈了的大腕给请来,大家在珍珠泉边开个演唱PARTY,那淮南人民就得赶紧上街排内涝去了.所以说这珍珠泉也是挺有性格的,说白了就是有点人来疯.
苏东坡也曾做过豆腐,估计是他老兄没干过体力活,到了也没做成功,所以<<东坡集>>里只写了豆腐怎么好吃,但是没说做好豆腐以后的喜悦.现在的山东枣庄有位大嫂,倒是把个豆腐给做出了新花样.咱们平常买个豆腐,都得要拿盘子去装,起码也要有个塑料袋,因为豆腐太软,一碰就碎了,可人家不是,直接用秤钩往豆腐一勾,拎起来就称分量。等您交完钱,那大嫂拿根小细麻绳儿把豆腐拦腰这样一捆,您就可以跟拎肉一样直接把豆腐给拎回家了,这豆腐挂在细麻绳上愣是不碎,所以它就叫“麻绳豆腐”。在这大嫂爷爷那辈儿的时候,用的是马尾巴上的长毛来系豆腐,所以又叫“马尾豆腐”。也就是说,正当您拎着豆腐回家的时候,突然杀出一个劫道的,您就可以抡圆了豆腐当流星锤直接对他脑袋上招呼,把他砸成二傻子还得算您手下留情,您说这豆腐有多瓷实!可是要是吃起这豆腐来,却一点也不象板砖似的硌牙,仍然入口即化。也就因为这豆腐有这点变态的特点,这大嫂辛辛苦苦干了20年也没挣到多少钱,也就是个六七百万。
吃豆腐也是各有千秋,我查了一下,全国各地的豆腐菜肴加起来一千八百多种。9年前我在合肥一旧书摊上发现一本手抄的菜谱,作者是光绪年间北京城一位大厨。菜谱里有一道豆腐菜肴,算是我见过的最难伺弄的了,光是那锅,得用上好的精银来打造,要求是边儿厚,盖儿重,底儿薄。前面两条倒不算什么,加点银子就是了,可那锅底的薄就要花工夫了,要求是隔着锅底能看到烛光。做法是用鸡鸭鱼肉干贝海参鲍鱼什么的,先是煎炒烹炸一遍,然后在锅里放上一块正宗淮南豆腐,再把那些东西也放到锅里,添上高汤,再把锅放到一个类似咱们中学时上化学实验课时用的铁架台上面,在锅下面放一盏油灯,用那油灯的火去煨这一锅汤。那油灯火才多大一丁点啊,得等老半天才能见打锅底冒起一个小泡来。所以要吃这道菜,您得提前七天到酒楼去预定,七天七夜之后,等把那些东西的营养和味道全给煨到豆腐里面去,把豆腐捞出来,装盘子里就端到您面前了。这道豆腐菜肴的价格是一两八钱银子,要是按现在的物价换算,那就是一千块人民币上下呢。
这种菜是富贵菜,搁一般老百姓根本吃不起。倒是有另外一样豆腐菜肴,不仅上了饭店的招牌,甚至还有干脆就拿它当了店名的,那就是"鱼头豆腐“。这道菜的发明者也是很有名气的,他就是施琅。当年他带兵要收复台湾,练军的时候就在海边,见天都是吃鱼。海鲜这东西乍一吃挺好,可是吃多了就腻了,一天三顿地吃简直能让人觉得那后脊梁沟里要长出鳍来。施琅也吃得受不了了,就搞了点特殊化,专门吃鱼的头,因为那儿的肉是活肉,好吃。随手又放了几块豆腐进去,拿小火这么一煨,味道变得格外鲜美。后来在全军一推广,大家还都挺爱吃。但是紧捞不够慢吃的,他手下那些兵痞子就拿火药做成炸药包,点着了往海里扔。所以鱼头豆腐和炸鱼的始作俑者都是施琅。
中国人好这一口豆腐,外国的洋鬼子也是一样。《纽约时报》前几年说:军事基地夏威夷现在是日本人的殖民地,而金融中心纽约就是中国人的殖民地。要论钱中国人砸不过美国人,所以就改用豆腐来砸,以餐饮业为突破口,大举进攻美国的经济。象美英德法这些老牌子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吃上面早被我们给和平演变得差不多了,洋鬼子们也不是二十年前进了中餐馆只知道点个春卷炒饭的操行了,而是很大马金刀的往桌子边一坐,操一口很流利很正宗的京片子吆喝一嗓子:老板,今儿爷发工资,给爷来个大菜,上个麻婆豆腐!
您不能怪人家点个豆腐就当过年,主要还是人家好这一口。其实当年中国豆腐也被人欺负过,小日本曾经弄过好几十种豆腐出口到美国,本意是想搭着中餐馆的东风来讨个巧。没成想惹翻了一位参加过抗战的国军大爷。这大爷一生气,联络了一帮子人,花了一个星期弄出一百八十多样豆腐菜来,而且价格极其低廉,不为别的,就为了给中国的豆腐打个牌子。这一下在美国就掀起了一轮豆腐热潮,老美们只认“卖地因拆那”的豆腐。搞得日本豆腐直接就拉到肥料公司去了。没多久,那位国军大爷给中国大使馆打一电话,逼着赶紧从国内运个三五千吨黄豆过来,不然豆腐要断顿。把天津港的诸位爷差点累吐了血才紧赶慢赶给装了船。您要是有机会到纽约,一定要去这位国军大爷的餐馆看看,进了门一抬头就是一大匾,上书“抗日英雄”,落款是“旅美黄埔同学会”。
这豆腐算是找回场面来了,可是丢人的事情也有。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有那么一位法国女伯爵,在她的城堡里召开了一次“世界乳酪大会”,把世界各国的乳酪全收集起来,还请了全球各地的吃家,驻扎在法国的各国使节,以及当地的绅士名流,贵妇淑媛,说是要给这乳酪来个PK,立个排行榜什么的。一盘又一盘不同风味的乳酪依次端过来。在座的哪一位也都是吃遍天下美味的高人,吃了也没什么评价。到了最后,那女伯爵亲自端出一银盘来,告诉大家:这里面是来自中国的乳酪,味道极其鲜美,我是今天早上专门从北京包了一架协和客机空投过来的,欢迎大家省着点品尝,因为总共就两盘子,那一盘子我还要和我的HONEY一起享用呢。说完就把那银盖子给打开了。排前面的那几位一吃,敢情这中国乳酪还真是别有滋味,从来没吃过这么好吃的东西,那叉子就有点停不下来的意思了。后面几位一看:怎么你们要吃独食啊,跟着就过来也尝了尝。这一吃就收不住了,把别人急得纷纷往上挤,都要吃点这中国乳酪。那一屋子好几百人呢,那一盘子中国乳酪也就百十来块,一人划拉一点还不转眼就没啦,有那么几位吃上了瘾的为了抢那点子渣子差点要打起来。要是一般人也就算了,偏偏那几位都是大使,还都是实力比较雄厚的国家的大使,眼瞅着为这点中国乳酪就要闹大发了,搞不好这盘子中国乳酪就成了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那女伯爵为了世界和平,赶紧就把私家珍藏的那一盘子也端出来了。一旁边站着俩中国吃家,瞧着热闹还直犯嘀咕:我说哥哥,按说咱哥俩也算是在吃界混了好几十年的人物了,这都吃出中国吃向世界了,怎么我还从来没听说咱中国有什么出名的乳酪啊?这要是传了出去,咱俩还有脸在吃这一行混吗?另一个就说了:要不咱俩也挤进去瞧瞧?兴许是大内御膳房或者是钓鱼台国宾馆的手艺,咱俩坐井观天不知道呢?俩人就把身上的外套手表钱包鞋子全扒了交给服务生,趴地上从无数的腿之间向里面钻,终于在断气之前挤了进去,只瞄了一眼就哭着退了出来:***!为点子臭豆腐乳你们至于吗!!
这事情在欧美非洲的上流社会一传开,整个七十年代,世界各国傍着肩地和中国搞建交,那些大使们刚递完国书就出门坐车直奔酱园厂,一进门就吆喝:赶紧赶紧地,给我装个十几二十坛子臭豆腐乳,我们家总统都等急了!!所以当时中国政府搞的是乒乓球外交,民间搞的是臭豆腐乳外交。只是人家各国的政府不好意思承认,而我们中国的政府也实在拉不下脸来揭朋友的短,所以就装聋作哑一直到了今天。
所以您大概也看出来了,这豆腐既有饮食的享受,也有鼓舞士气的作用,还是我们捞外汇的武器,更是在一定时期成为外交的秘密手段,您还能说这豆腐就是一平常的东西吗?想必刘安老先生在做豆腐的时候,也未必知道自己发明了一样多么有用的宝贝吧!!!

这些年,挂着“某某文化”的招牌的东西那是漫天飞舞,其中有些那是真有内涵的,比如说酒文化,玉文化,茶文化什么的。还有一些那就是扯淡,比方说早几年有个历史上挺有名的昔日烟花之地要搞个什么“名妓文化”,幸亏政府给拦住了,不然那脸面就丢大发了。更多的是拿着当地一个名特产来说事,也整个什么文化。其实说白了,走的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路子,目的是为了招商引资。说起来就很惭愧了,咱们淮南的豆腐也是没能免俗。
一个物件,要是给它挂上某某文化的牌子倒是不难,怕就怕在往深了一挖掘。因为要成为一种文化,或者是成为一种文化现象,那就得按照一定的规则来办。就我的 看法,这规则大致说起来得有下面五条:
一是历史性,地域性和独特性。所谓历史性,就是说这物件得有年头,有历史渊源,不是那些刚新鲜出炉的玩意儿贴个文化的标签就能往出摆的,你得要有一定的,甚至是相当久远的历史存在。因为没有历史的文化它首先就带有浅薄的可能,没有历史的积累和沉淀,这物件就不能代表一段文化。所谓地域性,那就跟商标一样要有鲜明的特色,地域性也包含了地域文化在里头,物件所代表的文化其实也代表了地域文化的精粹。再有就是独特性,要能够象中药一样让人们讲究一个“道地药材”,只认你的牌子。
(这三样,咱淮南的豆腐有吗?也就是有个历史,其他的两样都没有。)
二就是这物件得不停地发展,不停地创新,不能够老是停留在原来的样子上。要跟那马掌上钉的马蹄铁似的,从发明出来到现在三千年还是原来的模样,那就悬了。得要形成自己一系列的产品,以及相关的衍生产品,并且能够形成产业链甚至是组成产业结构,否则它就不能广泛地普及开来,更不能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也就不能为更多的人所熟知,所欣赏。要是东西都没人要了,谁来管你有什么文化呢?
(不好意思,这品牌优势咱豆腐没有,深入人心那就更谈不上了,估计安徽以外的人能有几个知道豆腐老家是在淮南的就不错了。)
三就是这物件它得要有文化底蕴,而且还得是成了系统的文化底蕴,不是随便找几个高人来侃上一通就算是有文化结构了的,它得被赋予一种象征,一种意义,就象一说到酒,人们就想到豪气干云,一说到玉,就想到雍容温润一样。
(那提到豆腐我们能想到什么呢?鱼头炖豆腐?油炸臭豆腐干?别尽和吃叫劲啊,有能给提高到精神层面的吗?)
四就是这物件得有拥趸者,也就是FANS。这FANS分三个组成,一是大师级别的,能给这物件以及这物件所代表的文化给定个位;二是玩家,能从意想不到的角度把这物件给玩出彩,玩出极致,这样才能刺激大众的心理需求,从而接受它,也接受它所代表的意义和文化;第三是有兴趣的普通民众,他们是文化付托的根本,文化存在的基石。以玉文化为例,既有皇宫里的玉山,也有老百姓挂的小玉件。
(咱豆腐不是也能做出翡翠白玉汤吗?那也是御膳啊。嘿嘿,怎么一说豆腐就是吃啊?)
五就是一旦建立了文化,就要推广到大众生活里去。
(老百姓都吃豆腐啊,不过要是文化嘛,就难点了。)
综合了上面这几点,就能看出来,至少目前豆腐还没有自己的文化。

扫地僧002号
post 2006-12-13, 21:49
帖子链接 #263


新手上路
*

团队: 注册会员
发贴: 33
注册: 2006-07-21
编号: 7089



机枪兄,对于豆腐文化的看法与你商榷一下:

1.豆腐的历史悠久。
2.豆腐流传至今,在各地形成了种类繁多的风味食品,如北京的臭豆腐,金华的火烧豆腐,贵州的水豆腐等等。
3.作为健康食品,豆腐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推荐,正在世界各地得到了大力的推广。
4.豆腐衍生的豆制品也很丰富,如豆干,千张,腐皮等等。
5.豆腐的做法也十分丰富,豆腐菜肴也琳琅满目,并且在不断的更新和发展。
6.就想我们中国人不管在那都认为自己是炎黄子孙一样。豆腐虽然流传世界各地,但它的起源还是中国,还是淮南。
7.作为食品,当然是要和吃联系在一起的了。就象酒和喝联系在一起一样。

如果酒文化,茶文化是属于有内涵的文化,那么我认为豆腐文化也是同一类的。

0

评论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