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2/15 | “笑说淮南”之六
类别(我的收藏) | 评论(0) | 阅读(28) | 发表于 10:59
各位老大在前面说小弟扯了半天的王莽的淡,和淮南没什么关系,其实那是大大的有关系,当时江淮地区是肥得流油的地方,比现在的江南和沿海地带还要发达,所以王莽就把当时他推行的新政首先就用到淮南地区了,这下淮南的老百姓就遭老鼻子罪了,别的不说,就说那通货膨胀吧,您也知道,那时大家用的都是铁钱,一般不太容易成为通货膨胀的载体,可王莽就有办法让一个钱变成两个钱.大家都见过以前的铜钱或是铁钱,那都是外圆内方,里面的方孔并不是很大,但是王莽把里面的方孔给作到了最大化,就是一圈薄铁而已,那钱的成本自然就相当得低廉了.这钱能薄到什么程度呢?您拿一杯水倒满了,再把那钱放到水上面,那钱楞就是不沉!也就是说,您要是正在数钱,您可千万别打喷嚏,不然一个喷嚏出来,就能有好几十钱飞出去,您那晚饭就不能吃包子了,就凑合喝点棒子面粥吧.所以这钱就叫"榆荚钱".您说,原来一个钱能买俩窝头的,现在只能买半拉了,这不就要了人命了吗?
这还是好的,在中国的钱币史上,几乎所有的铜钱铁钱都讲究一个"外圆内方"说是合着天地之象,其实还有一个原因,钱从范子里被铸造出来的时候,那边缘都是很粗糙的,得要打磨一下没有毛刺了才能拿到市面上流通,要是那钱的孔是圆的,把它串在圆铁棍上面用矬子那么一锉,钱还不直打转啊?要是那孔是方的呢,钱串在方型的铁条上面,就不会打转了.历史上用过圆孔钱的一个是楚国刚开始铸造钱的时候,再一个就是王莽的新朝了.那王莽为什么要把钱的孔又改回去呢?这就看出王莽的聪明了,他知道圆孔比方孔能省铁.您瞧,就连这点子铁他都算计,能不很快就从老百姓手里捞到钱吗?
他是快活了,老百姓可就受不了了,要说这人啊,长时间不活动,那脾气就容易消退,这淮南人从汉朝建立后就没什么仗打,保刘安那会也就是小规模活动,没到全民皆兵的份上,淮南人就忍着.再说,汉朝有个缺德的措施,就是盐铁专卖,盐你国家卖那没什么说的,可铁国家一专卖,那老百姓打个锄头啊菜刀啊就费劲了,这也是刘邦跟秦始皇学的,秦始皇不是曾收天下的兵器做了十二个铜人吗?老刘家也照搬原样,您要买菜刀,得先打个报告审批,交到保长那里,保长再交里长,里长同意了,再交到盐铁专卖局,专卖局领导核实了您买菜刀是为了杀鸡不是为了谋反,然后才能交给县长,等县长看好了,批准了,您就可以到菜刀专卖店去挑家伙了.一般来说,到这个时候,您要吃的那鸡基本上也就颐养天年到寿终正寝了.所以那时汉朝的人用菜刀都是把合扇板门刀生生给用到成了飞刀.所以淮南人想造反都没趁手的家伙,没多久就有人打起驿站的主意来了.
那时的驿站除了接待官员,还有一个功用,就是充当武器库房的作用,万一来了一票匪徒,大家拿着擀面杖吹火筒怎么和人家玩命?那时就有那里长什么的拿起锅当当当敲起来,全里的百姓就赶紧到驿站开仓库拿家伙.估计您也看出来了,按这个路数走程序,等大家摆好阵势要开练的时候,人家强盗大爷早把粮仓啊银行啊什么的全抢光了还能叼着旱烟袋写下"强盗到此一游",然后在村民的欢呼声中拍屁股走人了.
所以那时有兵器的就是两个地方有,一个是军队,一个就是驿站.
当时有个庐江的渔民叫王州公,他专业是渔民,业余也做点子板刀面的生意,所以<<后汉书>>管他叫"江贼".说起来他还是史书里记载的第一个江湖人物,所以应当是阮小二他们这些人的师祖.他让王莽的政策给弄得没了活路,就开始造反了,他这一带头,大家呼拉拉全起来了,首先就是砸驿站,抢家伙,当时汉朝的兵器工业还是很发达的,不光是继承了秦朝那套标准化兵器生产模式,而且由于在铸造铁器上有了很大的发展,那武器是相当的精良,有戈啊,矛啊,最厉害的是环首大刀,那家伙就和关公的青龙偃月刀一个造型,不过就是小了一点而已.那要是对脑袋一刀剁下来,矛杆子根本就挡不住.所以有句话叫"新兵怕开大炮,老兵怕刀出鞘".刀在汉朝登上兵器舞台,立刻就被称做"兵中之虎".
王州公带着人抢完兵器库,然后就砸县衙,拉杆子,周边地区的老百姓跟着就起哄架秧子,大家也去砸县衙啊抢粮仓啊,先是大吃一顿,然后就和王莽手下的兵死掐,当时王莽手下的精锐全调到边境线和匈奴火拼去了,留在家的都是二流部队,有不少还是老头小孩,加上王莽有个政策,就是一家造反,全里都受牵连,那要是太平年景还好点,现在大家都没饭吃,那有一个闹事的,一个里的人就也跟着起来了,王莽驻扎在这一带的兵就有点抗不住的意思了.
抗不住就要请求支援,王莽也直犯嘀咕:我到哪去找援兵给你们啊.翻开地图一看,就看到庐江属令李宪了,赶紧派人告诉李宪,你快去帮忙,我加封你当偏将军,你去给我打.
这边王莽的命令还没到呢,那边王州公的人马可就到了淮南这一带了,眼看着这要是过了淮水,那就是向河南挺进的局面啊.李宪也就急了,赶紧打听:这王州公现在人马有多少了啊?要是就一两千那倒是好打.探马回报:启禀偏将军,我查清楚了,人家有十万人了.李宪差点没出溜到地上:你呀呀个呸的,老子是庐江的官,能不知道庐江有多少人造反啊?有个几千人就不错了,再说他们和其他的部队又不是没打仗,还能不死人?怎么会有十万人啊?你小子是不是没去啊?那探马挺委屈:将军,您是庐江的官又不是淮南的官,您知道淮南那里有多少人啊?现在他们正琢磨怎么和寿春的军队死掐呢,您得快点,不然寿春也没了.李宪说:那没事,寿春城墙厚,那帮土老冒一时半会打不下来.探马说:将军您是不知道啊,寿春人有一半是淮南迁过去的,随便一个淮南挖煤的拉三扯五也能和寿春城最大的老板拉个家常什么的,城里的人估计正合计是开南门还是北门放人家进去喝六县的瓜片呢.
李宪那脑袋一下就晕了:他是文化人,读过书,知道淮南人是打老了仗的,前几年没反是因为手里没家伙,现在王州公把兵器都送到人家手里了,那这锅菜就熟大发了.
到底是文化人,脑袋就是不一样,他马上下令:快把仓库里的钱啊,帛啊什么的赶紧给我调出来.就有人问:将军,您不是吓糊涂了吧,就算他王州公和淮南的人联上手,咱们也不能连个照面都不打就撒丫子吧?李宪对那人脸就是一口唾沫:你个笨蛋,你知道什么,本将军刚受朝廷的封赏,岂是那贪生怕死之人?你不知道和人打仗得要钱啊?本将军是要招兵买马!!
不管什么时候,老百姓都觉得政府军是个正统,起义军就是再能打也就是土匪.所以李宪一下令组建军队,好多没饭吃的就投到李宪的部队里了.
李宪有了人马,首先就是带队到合肥和六县一带,把王州公的后路给断了,那年老天也帮忙,淮水特别大,王州公过不去淮水,就回头和李宪玩命.李宪一看王州公过来了,掉头就望回跑,要不怎么说没文化就是不行呢,王州公就不管有没有埋伏,紧着在后面追,追着追着,人家李宪没了.要是有点军事修养的,立刻就要找个地方休整然后派侦察部队到处看看人家是不是下了什么套,或者赶紧回寿春,可是王州公没有,就在原地转开圈子了.大家一起找找看.
李宪早从边上绕回来了,划了个大弧线跑到淮南,先是一通安民告示,说了:只要大家不去打仗,今年的粮食是大家自己吃,不用交了,而且以后还是按景帝那时的规矩,三十收一.淮南的老百姓实在啊,一看到来了个知道疼人的官,就没心思和王州公混了,毕竟那刀砍身上会疼啊.再说,王州公来淮南,什么话不说就要打仗,抢来的东西先自己挑,也不弄个打土豪分田地什么的,这人首先就没什么可交的.
李宪一看淮南人的心思有点活动,立码派人到各个里,专挑那些豪强和有钱有地的,拉到集市上拿刀砍得是血水横流,人头都挂到旗杆上,对淮南人说:这些都是平时为富不仁的东西,今天我把他们宰了,给淮南的百姓出出气,以后你们要是委屈了,就来找我李宪,我李宪就是讲个义气,够个朋友!
说到这里,有懂行的老大可能就看出来了,李宪这一手有两个目的,一个是避免淮南人和王州公合在一起起兵,另外还有点子拉拢淮南人的意思,毕竟庐江属令和淮南郡王那不是一个级别的,要是把王州公给灭了,他李宪就是大功了,怎么也能在淮南混个大官当当,要是没灭掉,还能在淮南招一批兵,那就是自己翻本的本钱啊.
您是明白了,可那时的淮南人不明白啊,心里就觉得这李宪是个好人,人家是好人了,咱们就不能做对不起人家的事情,就有人把武器要送到李宪的军营去.李宪又说:不用送,你们留着,万一你们发现我李宪说话不算,随时都可以起来反我,不过你们要是愿意交,我就按价钱买!
您瞧,这李宪算是把淮南人的心思给猜透了.淮南人里头原来打算跟王州公的,现在也没那想法了.
把淮南人给摆平了,李宪回头就对付王州公.这时候了王州公还在合肥一带傻乎乎地找李宪呢,李宪现在手里有人了,有他在庐江招的兵,有从他老家颖川一带找的同事.还有一帮子打仗不要命的淮南人,那底气就不一样了,连着和王州公打了几场,把个王州公打得溃不成军.没多久,王州公就被李宪杀了.
正当李宪继续和王州公的余部死掐呢,突然就有人来报:将军,不好了,出大事了!! 皇上崩了.李宪吓一跳:谁?谁崩了?那人就说:是大新朝的皇上啊,王莽,他崩了.
在古代,什么人死了,那说法也不一样,皇帝死了,那叫崩,皇后啊太后啊和王公级别的叫薨.所以到后来有人说:你个叛徒,老子崩了你.那其实就是抬举人了.
李宪一听王莽死了,半天没言语,然后就是哈哈大笑啊:天助我也,天助我也啊!!旁边人就是一楞:将军,您怎么了?李宪说:王莽一死,天下必然就是大乱的局面,本将军就要在其中混水摸鱼趁火打劫见色起意不见兔子不撒鹰的好好捞上一票啦!
李宪这话一点没错,当时在江湖上有字号的不少呢,正牌子有皇室宗亲刘玄,刘秀,杂牌子有王匡,还有好多的野鸡部队,李宪实际上只能算个二流角色.李宪就在那儿合计:你说我是到哪儿混好呢?我老家是颖川的,要不就回家看看?可是现在那里赤眉军闹得正欢,搞不好就被人家包了饺子.要是继续在庐江,一个是这地方打了好几年的仗了,兵源就是一个问题,还有,我把王州公他们家连亲戚带邻居还有老乡宰了不少,恐怕没什么人服我,搞不好再来个半夜捅刀子的,那就亏大了.想来想去,就想到淮南了.
李宪马上就下令:全军起拔,咱们到淮南去!就有人问:将军,到淮南干什么啊?李宪说:这你就不懂了吧,淮南本身就是老刘家经营了几十上百年的地方,那里粮食要比其他地方还容易调集,又有坚固的城墙,淮南人对本将军印象也好.再说,淮南就挨着淮水,过淮水就能威胁到河南,江苏一带,是打仗的必争之地,那是天然的好地方啊,本将军不去才傻冒呢!
李宪就带兵到了淮南了,然后就立山头拉旗号,自称是"淮南王".
要说李宪是没见过世面,你也想着怎么发展啊,他当了王,看到手下有个几万人马,就不怎么看得起别人了,对淮南的老百姓也就摆起大爷的谱来了,今天征税,明天交粮,后天还要下面的人去抢几个娘娘.淮南人就恨上李宪了.
恨李宪的可不是就淮南人,还有一个人也是恨得牙痒,这位可不是一般的主儿,而是正经八百的刘邦后裔.谁呀?刘秀!
要说刘秀那是不简单,把他祖宗刘邦和吕后的全挂子本事全学到了,什么忍辱负重,什么借刀杀人,什么心机计谋全掌握了,就连自己兄弟死在面前也能不动声色.没几年,天下就是他的了.到了天下大定,没什么反叛的时候,刘秀就惦记上李宪了.
有句话说: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那是一点不假,李宪就觉得刘秀在琢磨他,可是怎么琢磨的呢?说打,没看刘秀有动静;说和,刘秀也不搭理他.当时刘秀当了皇帝的时候,李宪还派人去送过东西,可是怎么这刘秀当皇帝三年了,好象就把他李宪给忘记了一样!
刘秀压根就没忘记李宪,他在等.等什么呢?等他派的人去分化,既分化李宪手下的人,也分化李宪和淮南人的关系.刘秀原来在赤眉军混过,赤眉军有一票人就在现在的安徽淮北一带活动,也曾经从淮南拉走一些人,以前打仗讲究一个地方的兵都分在一起,所以有个说法叫"上阵父子兵",淮南人组建的那支小部队刚好就在刘秀手下,刘秀带三千人和王莽死掐的时候,那四百多淮南人就是他的左翼,结果那四百淮南人死了二百多,倒杀了人家有快两千,吓得刘秀身后的刘玄半夜从床上坐起来喊:"别杀了别杀了,留点活口积点阴德啊!"
你说,刘秀能不知道那几十万淮南人要是都投了李宪的军队,会是什么后果吗?所以他就派了好多人到淮南.
刘秀惦记上李宪以后,就打算要收拾李宪了,他派的人不断向刘秀报告:皇上,今儿我给李宪栽了什么赃;皇上,我明儿打算怎么害李宪.刘秀接到报告,心里那个开心啊:好,你瞧,我派的人多能来事,只要我把淮南的老百姓给拉拢过来,还不把你李宪给打得桃花朵朵开啊?等到刘秀把李宪的实力,部署,粮食,等等都摸清楚了,刘秀一声令下:本皇上要御驾亲征李宪!!
这可是开了眼了,以前除了秦始皇,刘邦以外,就没见过皇帝亲自出马打架的,皇帝上去动手,那就意味着,只能赢不能输啊,要是赢了,那就是皇威,要是输了,那可就要命了,搞不好就是个遗臭万年,您知道明朝的"土木堡之变"吧?连皇帝都被人抓去了.所以刘秀亲自出马对付李宪,要按封建那话来说,李宪死了都是荣耀啊,多大的面子啊.可要是失败了,那面子就沉到底了.
刘秀还没出发呢,李宪就知道了,人家李宪也不是笨蛋,你刘秀知道在李宪身边安探子,他李宪就不知道在刘秀朝廷里放几个卧底啊?李宪赶紧就找人商量:你说刘秀来了我该怎么办啊?是打啊还是投降啊?就有那聪明人说了:大王,我们有寿阳坚固的城防,有十几万军队,有淮南的天然地形,有淮南老百姓的拥护,您怕什么?搞的好的话您就到长安去坐天下了!您说这话多聪明,反正打仗的是你李宪,你赢了,我就是个大功臣,您要是失败了,嘿嘿,坐小船俺就从淮水溜了.也有那笨蛋说:大王,我们不能打,人家刘秀是老刘家的嫡派,您当淮南王是自己封的,不是朝廷经过ISO9000认证的,真打起来,我们没把握.李宪一听就不乐意了,俩眼珠一瞪:你胡说,我当庐江令的时候,他刘秀还是小孩子,我打王州公的时候,他刘秀还是个小头目,不就是靠祖宗才当上皇帝的啊?论打仗,我还真不怵他!
你说这李宪也够猛的,当时就下令把淮南的百姓给迁到寿阳城里去.您要问了,寿阳不是原来的寿春吗?怎么改名了?那是为了避讳,避谁的呢?您向前看看王莽那段,就知道了,所以小弟写王莽那样仔细不是没原因的.
李宪干吗要百姓搬家呢?一个是为了补充兵力,一个是为了有人质在手,让外围的淮南军不敢反叛,第三就是来个"坚壁清野".当时几乎淮南就没什么好房子了,全烧了,也没粮食了,全拉到寿阳了,老百姓那哪愿意离开自己的家啊,李宪就下命令:不走?那就杀!
好容易把老百姓给圈起来了,寿阳那城可就人满为患了.刘秀带兵一路过来,就看到一地的尸体,到处的残垣,那心里真是有点伤心了.那时没政委,但是也有会鼓动的,就对刘秀的士兵说:你们看看,淮南人让李宪给祸害成什么模样了,你们就能看得下去吗?士兵一看那惨相,一个个就都受不了,嗷嗷叫着就要和李宪死掐.
刘秀是分两路进攻寿阳的,分别从淮河的上游和下游过河,然后就把寿阳给夹击起来了.淮南军和李宪的部队分头就和刘秀的部队对上了.
当时淮南军是真没办法,自己的家人亲戚都被李宪扣着,不打肯定不行,打吧,也实在是不想给李宪卖命.刘秀也知道淮南军的心事,摆开架势,吆喝了半天,就是不进攻.说是不进攻,其实也有攻势,不过不是打架,要按现在的说法那就是"政治攻心".刘秀先是偷偷让人到淮南军里说:我刘秀不是来和淮南人为敌的,我就找李宪一个人玩命,和淮南的人没关系,我也知道你们的家人在李宪手里,你们也是没办法,不过我的人现在就在寿阳城里面,只要你们淮南军让开道路,我的人就能打开城门,我进去把李宪宰了就完事了,然后我就回长安.
淮南军是半信半疑啊,刚被李宪骗了没几年,现在刘秀又来说这一套,谁知道你们谁说的是真的啊?就没理会刘秀.李宪也听到一点风声,就命令淮南军进攻刘秀,不然就杀他们家人.
没办法,打吧,自己死了也不能让老爸老妈死啊,淮南军就向刘秀进攻了.刘秀就向后退,反正就是不打,刘秀是不想打,可他手下有想借这机会升官发财的啊,就有个小将带1200人向淮南军冲过来了.
0

评论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