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2月17日电 军事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将李际均在《瞭望新闻周刊》上刊登文章,批评了一些新版历史教科书弱化革命和战争内容的做法。有的学者说,以前的历史课本重视意识形态和国家认同,新的历史课本较少意识形态的内容,与当前的政治目标一致。文章认为这种荒唐的逻辑,匪夷所思。
文章说,一个人的性格往往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一个民族的性格也往往决定一个民族的命运。中国先秦时代既有“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的苦斗精神,又有“奇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的浩然气概,但后来被儒家文化的消极成分给磨掉了,而儒家文化的积极内容又被“文革”给打掉了。我们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是否有过度的中庸和退避呢?
民族精神(进娶团结、创造、献身、信仰、纪律)是一个国家的最大财富,可用金钱衡量的一切活动形式在它面前都黯然失色。中国人民在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中,需要有正确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