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态博客入口:http://blog.5d.cn/user6/junhel/
2007/01/03 | 今天总算兑现了对儿子的承诺
类别(心猿意马) | 评论(1) | 阅读(20) | 发表于 21:44
我们学校元旦放假与市里统一规定的放假时间不一样。2006年12月30、31日两天正好是周六和周日,我们就没有调,正常放假,与元旦加一起3天假;市里规定的放假时间是2007年元月1、2、3号三天。元旦那天有事情没能带儿子出去玩,所以向他允诺这两天一定抽时间带他去一趟公园和新华书店。没想到昨天一到系里,就被一件件事情拴住脱不开身,直到晚上近7点钟才到家。看着儿子伤心、委屈的样子,我真是于心不忍。今天下午,我高低抽出了半天的时间,带着他去了一趟公园,然后到书店买了一本他爱看的《虹猫蓝兔七侠传》,兑现了自己的承诺。看着他兴高采烈、神采飞扬的样子,我的心里也是充满着阳光。 ...
2006/12/31 | 2006自我盘点,2007小小展望
类别(心猿意马) | 评论(0) | 阅读(94) | 发表于 21:03

再过几个小时2006年就要结束了,岁末了总是要把这一年来的事情总结一下的。当然,不是每件事情都值得在这里留下印迹的。想了半天,我想了今年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这么几件事,略作整理,算作一盘点吧:

1、2月底过了34周岁(因为我的生日是2月29日,四年一次,所以今年没有生日可过),好像仍觉自己一事无成,没什么可立的。

2、5月份完成了自己的硕士学位论文。

3、6月,顺利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并以优秀的成绩从华东师范大学毕业,圆了一个阶段性的梦。

4、7月,回到工作单位。因为学校迎接本科教学评估,所以立马投入工作。

5、整个下半年的主要工作就是两件事:日常教学和迎接评估。

再过几个小时就是2007年了,这个时候往往又都是展望未来的时刻,对即将到来的明年有什么希望呢?我希望:

1、希望父母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
2006/12/31 | 《淮南子》中的教育思想
类别(读书有感) | 评论(0) | 阅读(109) | 发表于 15:20

         花了近半年的时间,终于将《淮南子》一书读完了,其内容虽庞杂,篇幅虽宏大,但还是可以看出有一根“绳”在维系着内容,试图构建出一个思想的体系。这根绳就是“道”。作为道家的一个传承性典籍,加之治世的写作目的,《淮南子》很好地实现了继承与融合的创新精神。淮南市文化局组织编写一本《淮南子》的通俗读本,我受命写其中关于教育思想的部分。由于编写要求不要出现文言引文,所以俱做一简单翻译;加上本人才疏学浅、文笔枯涩,所成草稿疏漏百出,勉强复命。

 

...
2006/12/30 | “笑说淮南”之十八
类别(我的收藏) | 评论(0) | 阅读(37) | 发表于 15:56

话说伏胤刚要出宫门,一个人突然就跪在他面前了。谁啊?伏胤还真认识,是赵王司马伦的儿子,汝阴王司马虔。司马虔跪在地上就是猛磕头啊,伏胤赶紧把司马虔给拉起来:王爷,您怎么能给我跪下啊,小人哪受得起啊!其实他心里挺得意:平时我伏胤就是一个小小的司马都护,没什么人看得起我,没成想今天连汝阴王都跪在我面前了啊,恩,看来人还是得有权!
司马虔直往地上坠:您甭拉我,就让我跪着吧!伏胤大人啊,我知道您是要去给司马允送白虎幡的,这白虎幡一到,那我全家的命可就全完了啊,求您有点好生之德,饶过我们全家吧!您要什么,我都给您,您帮了司马允,他能给您什么?最多让您升个三级,要是您帮我们杀了司马允,我送您万两黄金外带官封侯爵,不,公爵,哪怕封您个异姓王也行啊!您考虑考虑,您考虑考虑啊我的伏胤大人啊!!
您别说,伏胤还真让他这番话给打动了,伏胤心里就想:对啊,我帮了司马允,我有什么好处?也就是

...
2006/12/30 | “笑说淮南”之十七
类别(我的收藏) | 评论(0) | 阅读(22) | 发表于 15:54

前面说到王舆在左掖门的城楼上又听到有人来报:启禀丞相,大事不好!王舆打一哆嗦:什么事?不会是赵王府被司马允给攻打下来了吧?那人说:那倒不是,是太子左率陈徽召集的东宫兵马在摇旗呐喊,为司马允壮声势呢!旁边有个人一听吁了口长气:我还以为是什么呢,原来只是在喊两嗓子啊!王舆一脚就踹过去了:你懂什么!那陈徽能是白喊的吗?他肯定是得到太子的许可的,要不是调兵得要虎符或者皇上的手谕,那他早把咱们给杀了,现在连太子也站到司马允那一边了,你说,他那傻爹会听谁的?看来这回赵王连带咱们搞不好都得归位!完了,完了,悔不该当年为了一点小利上了这贼船啊,搞到现在被人追杀啊!
就有人说了:丞相,您也甭急,现在胜负未分,鹿死谁手还不知道呢,咱们只要守住这城楼就行,万一要是赵王他打败了淮南王,那咱们不就立大功了吗?王舆心里说:对,士气可鼓不可泄,我要是一装熊,这二百多人非乱了套不可,那可就是把脖子递给人家

...
2006/12/26 | “笑说淮南”之十六
类别(我的收藏) | 评论(0) | 阅读(28) | 发表于 22:34
话说司马允带着淮南来的高手们,先是攻打皇宫未果,又去攻打司马伦的家。司马伦召集了一千多人出去玩命,他们哪是那帮子淮南来的家伙的对手啊,没多一会,把那一千多人就全杀光了。
司马伦一听说刚派出去的护卫眨眼间就全没了,那魂都飞了:一千多人啊,排队砍也得半天吧,怎么这么快啊!那孙秀也是不识趣:大王,您看,我没骗您吧,这帮淮南人不好惹吧?司马伦扬手就给了孙秀一耳光:你丫的能不能不说话?刚才我说要跑,你小子非说我还能有一拼,现在好了,想跑都跑不出去了!你说怎么办?孙秀说:您不是不让我说话吗?司马伦说:那你说吧,要有点建设性的,不然我还抽你!孙秀说:要说建设性的也不难,等呗,先看看有没有人来救咱们,俗话说日久见人心,患难显真情,估计这会儿您的其他亲信正带人来呢!
司马伦一想也是啊,平时那么多死党,怎么也得有几个能靠得住的啊,恩,要是本王爷
...
2006/12/25 | “笑说淮南”之十五
类别(我的收藏) | 评论(2) | 阅读(27) | 发表于 22:28

前面小弟说到了司马允接到了诏书,让他赶紧去接太尉的位置,同时交出中护军的兵权。司马允细细一看那诏书,就看出问题来了。
大家知道,惠帝是个白痴,他自己写不好东西,平时要是颁布政令,都是由大臣们先商量好了,在形式上得到惠帝的批准后,再交给执笔郎中来写诏书,再由惠帝来盖玉玺。可是今天的这份诏书却不是执笔郎中的笔迹,而是另外一个人的。司马允仔细一看,认出来了:是孙秀的笔迹!他家里有孙秀的书信和文札啊,那还能认不出来吗?再一看那用玉玺的印色,也不是刚盖上的,色泽有点子陈旧,这一下司马允可就火大发了:好啊,你个孙秀都敢私自篡用诏书了啊!要是司马允冷静点,想想怎么去弹劾孙秀和司马伦,那事情也许还好点,可是他是当兵的出身,又是在淮南混了好多年的,早把淮南人那脾气暴的性格给沾染上了,当时一拍桌子就跳起来了:这赵王要灭了我!大家说怎么办?
这就是跟淮南的弟兄们说了:我这个老大被人家欺

...
2006/12/25 | “笑说淮南”之十四
类别(我的收藏) | 评论(0) | 阅读(27) | 发表于 22:19
司马允秘密地从淮南招集了一批武术高手,就想着到了危机来临的时候可以派上用场。没多久,这麻烦还真来了。
赵王司马伦对司马允其实是很忌惮的,不光是因为司马允对下属既严又亲,还因为朝廷上不少大臣都对司马允很尊敬,他就跟孙秀商量:我说,咱们怎么才能把那个司马允给拉下来呢?要不咱们找几个人去刺杀他?孙秀一听就摇头:赵王您这想法可要不得,司马允本身就是会功夫的,再说,他在淮南当了不少年的淮南王,当地的奇人异士他可是收揽了不少啊,您没和淮南的那帮人打过交道您是不知道,当年我爷爷孙权听到淮南军的名头都直打哆嗦,就是在合肥给吓的,这些年倒是不打仗了,可是淮南那片儿讲究练武,咱们虽然不知道司马允的淮南王府里有没有他的部队,但是您要是派刺客,估计还没到司马允身边呢,就被淮南那帮子人给杀了,要是碰上个心眼狠的淮南人还好,要是碰上个软点的,把您派的刺客给留个活口,那您可就麻烦了。
司马伦一听:哦 ...
2006/12/25 | 中国人为什么要过“圣诞节”
类别(我的流水账) | 评论(5) | 阅读(55) | 发表于 22:04

不知什么时候,中国人开始大张旗鼓的过起“圣诞节”来了。临近12月25日,街上到处都可以看见身穿红袄、留着白须的外国老头的充气像或画像、挂件等物品。小商品批发市场里圣诞树和相关的装饰商品琳琅满目,充斥着各个店铺。

我就纳了闷儿了,一个充满宗教气息的洋节日在我们国家,甚至象我所居住的这个内地小城市,居然有那么多人热衷?!连我儿子那么小的家伙也早就嚷嚷着要过圣诞节。搞得我一再向他灌输:“那是外国人的洋节日,不是我们中国人的节日,我们不过。”小子才懵懵懂懂的点头应承一句。

我感到恐惧。我们难道真地在文化方面也会向经济那样全盘俯首于西方吗?今天看到一条消息,说有十个博士联合抵制圣诞节,我再佩服他们的同时,感觉到这似乎也还不是治本的方法。西方宗教节日中蕴含的一些人文精神、渲染手段等还是值得我们学习、拿来为我们民族传统的节日和

...
2006/12/21 | “笑说淮南”之十三
类别(我的收藏) | 评论(0) | 阅读(22) | 发表于 20:59
晋惠帝这位大哥实在是有够一呆,在历代帝王中的愚蠢度可以排到老大的位置,那个“老百姓饿了为什么不喝肉汤”的故事就是这位给闹的。所以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实在是不让人恭维。不过他有个兄弟叫司马允,当时任淮南王,他可是够厉害,按书上的说法,他性格沉毅,很得下属的敬重。尤其他在任淮南王的时候,对下属更是恩威并用,所以当时的淮南人对他很尊敬。他也招募了不少淮南地区的武术高手,在平定贾后之乱的时候,就依靠淮南军和淮南的“奇才剑客”,很轻松就使得局面得以安定了,司马允也就被封为骠骑将军兼中护军。
当时还有个赵王叫司马伦,他和一个叫孙秀的往来密切。要说起孙秀那也是熟人,他是孙权的后裔,孙皓的叔叔。他在东吴被灭以前就投靠了晋。司马伦和他挺能说到一起,孙秀经常就劝赵王:您这么有本事,还不如自己当皇帝,干吗要听那个白痴的啊?他要不是命好,现在搞不好还在淮南第四 ...
2006/12/19 | 求“定”
类别(我的流水账) | 评论(0) | 阅读(18) | 发表于 22:27

在与学生上课、交往的过程中,常有一种感觉,就是许多学生做人做事不踏实——心比天高但能力不行,力所能及却又不愿去做,结果是高不成低不就,嘴里不断抱怨,手却背在身后,眼高手低,嘴比手长。

如何能使学生改变这种状况?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我无论是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在与学生交流中,都试图使学生明白,天天高喊空头理想是没用的,要从身边点滴小事做起、不断积累。可学生从小养成的习惯,形成的意识已经根深蒂固,改起来何其难呐!

这两天自己看了魏书生去年参加全国班主任及班主任专业化论坛所作的报告,深有感触,觉得自己从中找到了共同语言。魏书生在报告中认为教育中应该求“定”。

一,大方针要“定”。建国后提出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与现在“素质教育

...
2006/12/18 | 我的“流水账”
类别(我的流水账) | 评论(0) | 阅读(17) | 发表于 23:32
从小作文就不好,老师更是经常说我写的日记象是在记“流水账”,所以被打击得一直没有写日记的习惯。虽然今年也赶时髦建了自己的这个博客,但是与写日记的感觉还是有很大不同。总感觉日记就应该是每天都要记点什么的,而我偏偏又是如此懒惰。 这段时间我指导学生教育实习。学生跟我聊天时说,进入学校后的感触很多,而且颇深。我建议他们尽量在每天晚上回去后能够花点时间把这些感触和体会用笔记下来。一来可以让自己的情绪有一个释放;二来我也可以作为给他们实习评定成绩的参考;还可以把其中好的东西用来教育他们的师弟师妹们。 ...
2006/12/18 | “笑说淮南”之十二
类别(我的收藏) | 评论(0) | 阅读(27) | 发表于 17:29

话说淮南军的家属们到前线来探亲,住了几天,把收割晒干的粮食给装上大车,把从江东军那儿抢来的物资给捆好了,这就要回淮南了,一万多大嫂子小媳妇儿泪眼婆娑地跟老公告了别,浩浩荡荡踏上了返乡的道路。
这人啊,就是有点毛病不好,就跟那吃饭似的,要是见天都是青菜豆腐萝卜干子什么的,顿顿都是素着,也没觉得有多难挺的,可是要乍不乍的突然来顿好的,象什么肥鸡大鸭子红烧肉什么的猛揣一回,这档次一上去,想下来还真有点子不太容易了,淮南军就是这样,要说几年没见到老婆,倒也没什么,可是老婆一来,热乎了几天就走了,淮南军那心里一下子就变得空落落的了,一个个跟那经了霜又遭了几回雹子似的,走路都没了精神头儿。
这事儿很快就让江东军给知道了,人家江东军也不是傻子,知道要派个密探来刺探点情报,等那FBI把消息给传回去,江东军一听说几天前淮南军那儿平空多出的两万来帐篷原来是招待家属用的,一个个气得脸都

...
2006/12/15 | 说说淮南豆腐
类别(我的收藏) | 评论(0) | 阅读(186) | 发表于 11:41

要说豆腐,自然就得说说豆腐的起源,也就是“4W”:何时,何地,何人,以及为何。在历史资料中,认为刘安在任淮南王期间做出豆腐的说法首先见于唐朝,到了宋代,有人提出刘安是在炼丹的过程中,偶然将豆浆倒入炼丹母液之中而得豆腐,并且这一说法一直为历代所沿用。因此小弟在写《笑说淮南》时豆腐一段时也是基于这个观点来的。
但是,机枪小弟我在写到这一段时,却是没有说刘安是在炼丹的时候制造出了豆腐,而是先做出了豆浆,然后才是“偶然”发现了豆腐,这是什么原因呢?
在上面提到的宋代人关于豆腐的论断里,有一个词引起了我的注意,那就是“偶然”。平白无故的,为什么刘安要把豆浆给加到炼丹母液里呢?
要解释这一点,还是得从炼丹讲起。关于炼丹的目的,在《笑说淮南》的刘安修道一段小弟有过介绍。在汉朝以前,由于连年的战乱,

...
2006/12/15 | “笑说淮南”之十一
类别(我的收藏) | 评论(0) | 阅读(32) | 发表于 11:09
话说淮南军连着打劫了江东军以后,就要赶紧回军营了。为什么呢?因为老婆大人要光临视察了啊,要是搁您,您几年没见到老婆,那起码也得小心肝扑通扑通得跳一会吧?淮南军就拉着抢来的那一大票东西,有武器,干粮,衣服,还有内裤,浩浩荡荡就往回赶啊,谁都想赶紧能见到老婆啊。
要是说还是真叫兄弟啊,那几个没出去抢劫的淮南军的文职人员早就把什么东西都预备好了。什么东西呢?其实也没什么,就是帐篷。您想啊,淮南军好几万人马,有老婆的占了一多半,要是按军营的规矩,十五个人一间帐篷,平时没什么,可是现在就不象话了啊,那些个文职就早早地把后勤里所有的帐篷全调出来了,这还不够啊,就把上次抢劫来的东西里能用的全当帐篷给支起来了,按营号分派好,比方说,老龙眼的那拨,您到十五里河去,洞山的,您到大蜀山集结。反正就是把弟兄们都尽可能得都一人一个帐篷。
到了淮南军半夜抢完人家回来的时候,嗬,好几万淮南的大嫂子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