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态博客入口:http://blog.5d.cn/user6/junhel/
2005/09/11 | 花
类别(信手摄来) | 评论(1) | 阅读(58) | 发表于 09:25
摄于淮南市府院内 ...
2005/09/11 | 公园景色
类别(信手摄来) | 评论(0) | 阅读(44) | 发表于 09:24
淮南龙湖公园一隅 ...
2005/09/11 | 抗战小兵
类别(信手摄来) | 评论(0) | 阅读(57) | 发表于 09:15
南京路世纪广场举办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雕塑展 ...
2005/09/11 | 淞沪会战纪念塔
类别(信手摄来) | 评论(0) | 阅读(33) | 发表于 09:10
位于上海宝山区临江公园内的淞沪会战纪念馆 ...
2005/09/11 | 三角楼
类别(信手摄来) | 评论(2) | 阅读(55) | 发表于 09:06
上海淮海西路上的三角楼,殖民地时代的欧化风格 ...
2005/05/17 | 教育的信与疑
类别(教育散思) | 评论(2) | 阅读(263) | 发表于 17:08
一、词意阐释 ...
2005/05/17 | 浅析学校变革中的权力和权力关系
类别(教育散思) | 评论(0) | 阅读(240) | 发表于 17:05
自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颁行《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启动教育改革的步伐,教育领域的改革逐渐全面深入。学校,这一担负着教育重任的机构,由于其组织的稳定性和相对保守性的特点,却一直没有实质性的变革。进入21世纪后,在国际化的教育变革大背景下,讨论学校组织的变革和发展,对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提升整个国民素质都有极现实的意义。 ...
2005/05/17 | 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催化剂
类别(读书有感) | 评论(3) | 阅读(667) | 发表于 17:03
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蕞尔小国”日本使清王朝这个“天朝大国”遭遇惨败。这次战争虽然使本就羸弱的清王朝割地赔款,再遭重创,埋下了中日民族矛盾的种子,但在客观上,也催化了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进程,其中当然也包括中国教育的近代化。我们从中日甲午战争前后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进程和社会各界对近代教育变革的态度和认识的比较中,可以清楚的看到中日甲午战争所起到的这种客观上的“催化剂”的作用。 ...
2005/05/17 | 人性的“善”本源及对完善人性的追求——儒家人性论与教育人性目标追求
类别(读书有感) | 评论(0) | 阅读(792) | 发表于 16:58
一、问题的提出 ...
2005/05/17 | 关于当代道德教育实施的思想碎片
类别(读书有感) | 评论(0) | 阅读(292) | 发表于 16:55
第一部分 阅读和参考材料目录 ...
2005/05/17 | 到学校中去作教育研究
类别(读书有感) | 评论(0) | 阅读(78) | 发表于 16:52
日本东京大学教授佐藤学博士所著的《静悄悄的革命》一书由华东师范大学李季湄教授译成中文出版后,在国内获得了非常好的评价。由于日本与我国相近的文化和教育传统,以及在教育改革过程中面临许多相似的问题,所以这本书中所介绍的经验和提出的观点,对我国的教育改革有着很好的学习和借鉴作用。 ...
2005/05/17 | 也谈新教师如何亲近学生
类别(教育散思) | 评论(0) | 阅读(286) | 发表于 16:50
对一名刚步入杏坛的新教师来说,“怎么样在第一次登上讲台时给学生留下良好的印象?”“怎么样使学生从第一次亲密接触起就喜欢上自己?”等问题是至关重要,而且每个人都希望能尽力做好的事情。但有不少新教师对如何去做缺乏比较正确的认识。 ...
2005/05/17 | 教师聘任制度刍议
类别(教育散思) | 评论(0) | 阅读(164) | 发表于 16:49
推行教师聘任制度是我国在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方面的一项重要举措,它体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配置资源的原则,把学校和教师的关系从以往上下级似的行政领导关系转变为平等的契约合同关系,从法律上保障教师能真正充分履行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
2005/05/17 | 农村中小学辍学率反弹
类别(教育散思) | 评论(0) | 阅读(109) | 发表于 16:48
2004年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中国农村九年义务教育调查课题组”的15位教师对黑龙江、辽宁、内蒙古、新疆、广西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的调查,现是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辍学率反弹现象严重,引起了各方面的高度关注。许多专家学者都对造成这一辍学率反弹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笔者认为,所有这些原因可以总括为两大类,即“假”反弹和真反弹。 ...
2005/05/17 | 校长选举利弊谈
类别(教育散思) | 评论(0) | 阅读(82) | 发表于 16:46
就校长应该如何产生这个问题来说,其形式可以多种,以前主要是上级主管部门指定、任命,近年来多是采取聘任、选举等制度。从形式上看,是体现了渠道的多样化和民主化。但就通过民主选举产生校长这一制度形式来说,当然有它进步和有利的一面,但也不是万能良药,校长选举也有它的局限性。 ...